摘要:上海金山区一间沉寂了80天的工厂里,工人们正把印着“沪小娃”字样的桶装水搬上货车。蓝白相间的包装几乎复刻了熟悉的“娃哈哈”,只是宣传册上那句“同宗同源,至真至纯”,透着一丝微妙的倔强。
现实比电视剧还要狗血!
上海金山区一间沉寂了80天的工厂里,工人们正把印着“沪小娃”字样的桶装水搬上货车。蓝白相间的包装几乎复刻了熟悉的“娃哈哈”,只是宣传册上那句“同宗同源,至真至纯”,透着一丝微妙的倔强。
“做新品牌是无奈,但我们要活下去。”总经理林立山的声音疲惫但很坚决。
这一幕,距离宗馥莉宣布娃哈哈启用新品牌“娃小宗”仅过去两周。
这场由商标权引发的暗战,彻底撕开了宗氏家族传承的裂痕。
“始终联系不上宗馥莉本人。”宗伟面对澎湃新闻记者时,语气里带着无奈。
作为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宗庆后的堂弟或堂侄(界面新闻内部人士说法)。
2025年7月1日,他接到娃哈哈集团一通紧急电话,要求工厂立刻停产。
次日,正式函件送达:禁止再使用任何娃哈哈商标,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这场停工来得毫无征兆。这家运营23年的工厂曾是行业标杆——水处理工艺达到实验室级别,年产量1000万桶,去年营收1.2亿元,稳居上海市场前三。
工人们看着市监局贴上的封条,想不通“为何关停赚钱的厂子”。
而此时的宗馥莉,正深陷一场跨境风暴。
9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驳回了她针对资产冻结令的上诉。
半年前,三名自称宗庆后非婚生子女的原告申请冻结其名下约18亿美元资产,指控她违反家族信托协议。
尽管宗馥莉通过律师辩称信托金额“不切实际”,但法院仍要求她披露香港账户资金流向。
内忧外患之下,宗馥莉的“隐身”像是某种应对的策略。
在关停上海工厂的同时,她控制的宏胜系公司正悄然推进“削藩”:全国18家关联宗氏亲属的分厂被关停,年销300万以下的经销商遭清退。
当上海经销商因代工厂水质不稳定退货时,杭州迅尔公司接管了订单,但两个月内销量暴跌40%,因为渠道商只认“上海老厂”的招牌。
看似突然的品牌更替,实则埋雷多年。
2025年5月,面对工厂停工和员工投诉维权,娃哈哈集团在回应中首次披露隐患:“娃哈哈商标转让尚存不确定性。
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商标使用需获得集团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而股东结构相当的复杂: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近30%,员工持股平台占31.5%,社会资本则超过25%。
上海工厂的遭遇正是这一困局的缩影。
其持有的“娃哈哈”商标授权早在2021年和2023年就已到期,后续仅靠集团一纸“分公司证明”勉强维系。
因此,当宗馥莉于7月切断授权时,法律上并无漏洞。
但矛盾在于,上海工厂的大股东正是宗馥莉担任法人的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0%。
关停自家赚钱的子公司,直接损害的是国有股和员工股利益。
“集团曾提出让上海公司破产清算,宗伟没同意。”知情人士透露。
僵持中,杭州国资委派出调查组赴沪,并致函娃哈哈董事会反对关停。
绝境之下,“沪小娃”仓促诞生。
经销商们连夜设计海报,强调“原厂工艺”,连水源检测报告都印上封面。
而另一厢,宗馥莉的“娃小宗”商标已由宏胜饮料集团完成注册,计划2026年全面替代娃哈哈。
国民记忆中的红标矿泉水,或将彻底成为历史。
宗庆后生前为照顾宗族,将各地生产线分给不同亲友经营。
同一工厂内,不同生产线可能归属不同家族成员,这种“分封制”在二代接班时成了火药桶。
宗馥莉的“削藩”逻辑清晰:通过转委托代工、收紧品牌授权,将分散的产能收归自控。但激进改革踩中了三条红线:
1. 国资权益:关停上海工厂导致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国资参股43%)利润受损;
2. 渠道信任:代工品控不稳引发经销商反水;
3. 家族平衡:亲属关联企业集体陷入动荡。
而遗产纠纷更让管理雪上加霜。
香港法院的资产冻结令虽暂缓执行(以待上诉),但已牵制宗馥莉大量精力。
业内流传,她曾向高管坦言:“现在每走一步,都可能变成法庭证据。”
目前局面指向三种可能路径:
路径一:妥协共存。如果国资方推动和解,宗馥莉或重新授权上海厂使用商标。可是“娃小宗”品牌筹备已久,宏胜系想回头又谈何容易。
路径二:彻底分家。宗氏家族其他成员可能联合成立新公司,以“沪小娃”模式自救。
饮用水行业依赖渠道忠诚度,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2024年报告,新品牌存活率不足20%。
难怪,许多网友都不看好更换新品牌名字。
路径三:资本重组最彻底的方案是推动娃哈哈集团整体上市,通过股权重构解决商标权分歧。
然而目前遗产诉讼未结,短期内难有资本敢接盘。
没想到宗庆后留给女儿的,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可能保不住的品牌,真令人唏嘘。
当“娃小宗”和“沪小娃”在货架上并列时,消费者不会在意宗氏家族的权谋——他们只关心,曾经3元一瓶的AD钙奶,是否还是童年那个味儿。
---
来源:夏天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