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22日,韩国宇宙航空局(KASA)和济州岛政府签了协议,敲定要在西归浦市河原工业园区建立KPS的地面基站。这套地面设施包含一座运营中心、一座卫星控制中心,还有负责信号收发和数据监测的天线站与监测单元。等这些设施正式启用,就能精准操控倾斜轨道卫星,把
看到中国靠“北斗”彻底摆脱对美国GPS的依赖,韩国也按捺不住,一门心思要搞出自己的“韩国版北斗”:KPS韩国定位系统。
当地时间9月22日,韩国宇宙航空局(KASA)和济州岛政府签了协议,敲定要在西归浦市河原工业园区建立KPS的地面基站。这套地面设施包含一座运营中心、一座卫星控制中心,还有负责信号收发和数据监测的天线站与监测单元。等这些设施正式启用,就能精准操控倾斜轨道卫星,把KPS的覆盖范围往南一路扩到澳大利亚以外,覆盖范围直接跨出东北亚。
说白了,这个韩国定位系统(KPS)就是个为朝鲜半岛量身打造的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是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导航与授时(PNT)服务。
韩国想搞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实早有苗头——2018年韩国科学信息通信部就喊出“造韩国版GPS”的口号;到2022年,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还定下了明确的预算和时间表:到2035年时,总共要发射8颗卫星,其中5颗跑倾斜轨道、3颗驻地球静止轨道。
按照韩国宇宙航空局的设想,KPS不仅要给军方和政府提供安全可靠的导航服务,还得覆盖民用领域——比如交通运输的精准调度、物流行业的路径优化、农业的精准播种,甚至是无人机配送这类新兴移动服务,都要靠它撑起来。
可理想挺丰满,现实却有点骨感。原本KPS的首颗卫星计划2027年12月发射,结果今年5月韩国宇宙航空局突然宣布,发射时间要推迟到2029年9月,一下延后了21个月。这一推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项目进展远没达到预期。
目前全球能拿得出手的卫星导航系统就四个:美国的GPS资历最老、应用最广,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各有侧重,中国的“北斗”则是后起之秀,如今已实现全球服务。韩国非要凑这个热闹搞KPS,说白了就是想挤入“自主导航系统俱乐部”,成为少数能不靠别人、自己掌握导航核心技术的国家。
不过,要打造卫星导航系统,光有野心可不够。要知道,这可不是拼拼凑凑就能成的小项目,而是实打实的“超级工程”。
就拿中国“北斗”来说,从1994年启动研发,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面开通、服务全球,前前后后花了26年,投入的资金以千亿计,还有数十万科研人员扎根其中,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抗干扰信号处理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再看韩国,KPS刚起步就栽了跟头。这次首颗卫星推迟发射,直接原因就是技术卡壳:初步设计审查时发现,卫星核心部件的研发没达标,信号精度不够,抗干扰能力也没达到预期,连最基础的性能要求都没满足,进度自然就拖慢了。
考虑到信号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可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命门”。精度不够,别说农业精准播种,就连汽车导航都能把人带偏;抗干扰能力差,一旦遇到复杂电磁环境,信号很容易被干扰甚至中断,要是军方用在武器制导上,后果更是不敢想。
而且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从头到尾都离不开高精尖技术。从卫星本身的研制(比如卫星平台的稳定性、载荷的可靠性),到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再到地面基站的信号接收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得过硬。中国在“北斗”研发中积累的核心技术,都是几十年技术沉淀加持续投入的结果。可韩国在航天领域的积累,跟中国比还差着不少——连卫星核心部件的基础性能都没搞定,后续还有星间协同、轨道控制、长期运维等一堆难题等着,能不能啃下来,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卫星导航系统不是“一锤子买卖”,发射完卫星不算完,后续的维护、升级、更新都得持续投入。就像美国GPS,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迭代,从早期的GPS Block I到现在的Block III,不断提升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韩国要是想让KPS真能用起来,后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只会多不会少。
可韩国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撑住这份持续投入?虽说计划了33亿美元预算,但这只是初期估算——要是后续再遇到技术难题,比如核心部件要重新研发、火箭发射成本超支,预算肯定得追加。而韩国当下经济压力不小,既要应对产业转型,又要维持国防开支,能不能一直给KPS“输血”,谁也说不准。
说来说去,韩国看着中国“北斗”成功,想搞自己的导航系统,这种“不想受制于人”的想法能理解。毕竟导航技术太关键了,小到日常出行,大到国防安全,都离不开它——要是一直依赖美国GPS,万一哪天信号被掐断,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可能受影响。
但理解归理解,卫星导航系统这碗饭,真不是谁都能吃得了的。技术难关没突破、资金投入没保障、长期运维没规划,光靠“中国行我也行”的劲头,根本撑不起一个靠谱的导航系统。要是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韩国的KPS,恐怕最后只能是“看起来很美”的梦想,难成现实。
来源:兵器杂志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