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为啥引来西班牙各界大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1:10 1

摘要:中西建交50周年、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的节点上,“光影里的宁波”特展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启幕,为啥能让西班牙各界目光聚焦?

“光影里的宁波”特展启幕仪式。

马德里的秋阳里,一场来自宁波的摄影展,让联合国官员、西中友协会长、西班牙院士、大学教授、企业高管聚到一起。

26张照片,装着宁波的8000年文明;一方“一米空间”,塞下缠花工艺、竹编风铃的巧思。

中西建交50周年、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的节点上,“光影里的宁波”特展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启幕,为啥能让西班牙各界目光聚焦?

一帧帧照片,藏着跨越大洋的共鸣

弗拉明戈的红裙刚掠过展厅,马德里市民卡洛斯就站在一幅照片前挪不开步。

照片里,京剧刀马旦的亮相姿态,和弗拉明戈舞者的抬手姿势,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明媚、热烈,不用翻译,就能读懂艺术的共通。

这样的共鸣,在展厅里处处可见。

中国故宫的飞檐,挨着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拱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撞个满怀;

宁波文化广场的桨板旁,依着马德里丽池公园的树影,两座城市的休闲时光隔空对话;

宁波开渔节的千帆,让人联想到西班牙古法捕捞金枪鱼的渔船,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原来一模一样。

中外嘉宾以定制图形印开启特展。

“坐在第一排的嘉宾,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后面站了多少人,但现在,我可以了!”现场,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马德里大区前议员安东尼奥·米盖尔·卡尔莫纳上台致辞,一开口就引发满堂彩。

“原因不言而喻,我们非常喜欢中国,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他强调,世界不应该是隔离的,而应是相互连接的,“我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今天在做的,正是连接人与人的工作。”

安东尼奥娓娓道来,“中国人常说‘和而不同’,在西班牙也有一句生动的谚语恰巧呼应了这种智慧,En la variedad está el gusto(风味尽在多样之中)。”引申开来,多样性促成了这个世界的活力与美感。两种文化,跨越山海,却得出了如此相似的生活哲学。

宁波舟山港照片引人驻足。

当两个文明愿意用真诚的目光彼此欣赏,合作就有了最坚实的民心根基。

联合国旅游组织国际发展与合作部副主任马塞尔·雷泽,一眼盯上了“蓬勃脉动”篇章里的港口照片,他开口就报出一句“行话”,“宁波舟山港,世界大港!”

旅游的意义,在于让世界看见差异,更在于让差异成为共鸣的起点。他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来源市场和目的地之一,中国为全球旅游发展注入了重大动力。其在疫情后旅游复苏方面的经验和实践为国际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刚听闻宁波是‘东方的起点’,希望本次特展成为深化与全球更多城市文化交流的新起点,并吸引更多人前往宁波体验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魅力。”马塞尔·雷泽说。

一方空间,装着触手可得的中国

暖场环节里,西班牙华文学校的教师举起葫芦丝,吹的是西班牙人熟悉的《鸽子》,调子却裹着中国民乐的柔。

中西文化交流,葫芦丝演奏中西名曲。

展厅角落的“一米空间”,比一张书桌大不了多少,却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马德里的观众围在展台前,端详缠花手工艺;有西班牙小伙拿起图形印,小心翼翼地在熟宣团扇上印出河姆渡“双鸟朝阳”纹饰和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还有会响的竹帘风铃,风一吹,带着宁波的气息,在马德里的空气里荡开。

现场展示的“一米空间”文化驿站一角。

“这是宁波镇海的‘Hi Craft’,老手艺新玩法!比如这个缠花工艺,用多色丝线在纸板或铜丝制成的坯架上缠绕出花卉、鸟兽、汉字等造型,被称为‘立体绣花’,清代时达到巅峰。”西班牙华侨露娜忙着给嘉宾介绍。她身后的展台上,香包套装摆得整齐,三关六码头的logo一下子让人想到了百年的商贸传奇。

西班牙姑娘路易莎拿起一把编好的竹帘风铃晃了晃:“以前觉得中国文化很远,现在摸得到、做得会,一下子近了。”

坎塔布里亚大学科米利亚斯基金会主席、曾任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副校长的达马索·洛佩斯·加西亚教授,饶有兴致地跟记者学了句宁波话“阿拉宁波欢迎侬”。

他说,自己所在的大学常和中国高校合作,“但这样的文化体验,比课堂更生动——知道了宁波的地标鼓楼,中式飞檐搭上罗马式钟楼,知道了宁波的图形印,红色印泥印出‘格尔尼卡’‘弗拉明戈’,才更懂宁波人的开放与包容。”

华为西班牙副总裁卡门·冈萨雷斯·根斯,也被“一米空间”的热闹吸引。她笑着说,华为在宁波有合作项目,“以前聊的是技术,现在看这展览,才知道宁波不只有硬核的制造业,还有这么‘有趣的灵魂’。”

中外嘉宾现场观看汉字棋对弈。

小小的空间,装的不是展品,是“可触摸的中国”。西中友好投资促进协会会长、宁波欧洲工业园董事长朱光然最有感触:“海外工厂里的西班牙员工,以前问宁波是什么样,现在带他们看摄影展、体验图形印,‘把宁波搬到眼前’,比说一百句都管用。”

一次牵手,定下长久往来的约定

开幕式的卷轴展开时,现场安静下来。

当六枚图形印在卷轴上盖下——分别是“同心圆,绽放多彩文明”“中国长城”“途中的堂吉诃德”“弗拉明戈”以及“宁波舟山港”“到宁波去”的纹样。

红印落下,也按下了“确认键”。

现场签署的两份协议,更让“瞬时交流”变成了“长效联结”。

鄞州区和西班牙中文学校联合总会,签了汉字棋传播合作意向书。首批汉字棋,马上要进驻马德里5所华文学校。

西班牙华文学校联合总会副会长、马德里爱华中文学学校校长陈坤说:“孩子们下着棋学汉字,比死记硬背有意思多了。”

宁波和西中友好投资促进协会的签约,让人期待。“一米空间”文化驿站要正式落地马德里,以后这里会定期办图形印体验、手工艺交流、中西摄影师沙龙。现场,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笑着说:“下次来马德里,说不定能看到西班牙朋友编宁波竹帘。”

非遗展示。

西班牙中西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潘晓微,开始计划后续活动:“可以让西班牙孩子画宁波,让宁波孩子画马德里,再办个联展。”

她的想法,得到了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长青的点赞:“交流多了,两国民众才会越走越亲。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展览和互动体验,能够激发各位对宁波的兴趣,并进一步走近‘你好!中国’,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

宁波市对外传播中心代表看着展厅里的热闹,心里有本账:“‘光影里的宁波’从海外工厂出发,已经走了19个国家,近46万人次来看展。这次来马德里,不只是办展,是给两地合作搭个长久的平台。”

西班牙国家电台文化频道的记者,举着话筒追着嘉宾采访;“马德里时间”的摄影师,对着“一米空间”里的手工制品不停按快门;El Cultural报社的记者,在笔记本上记下“光影宁波,故事长留”、中西学者对话、文旅交流——这些配套活动,会让宁波的影子在马德里多留一阵。

西班牙东国际餐饮集团董事长詹朱康达也有收获。他小心地吹干印油,将一把盖有河姆渡“双鸟朝阳”图案的宫扇放入包中,笑道:“下次去宁波,要带上西班牙伊比利亚的火腿,换三关六码头的苔菜千层饼。”

摄影展现场。

一场摄影展的落幕,其实是宁波和马德里往来的开始。

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安东尼奥·米盖尔·卡尔莫纳对记者预告,“10月15日我就要启程去中国,希望下次咱们能在宁波相会。”

一旁,达马索·洛佩斯·加西亚教授也“不甘示弱”,“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一小时后就去机场!”

见记者一愣,他朗声笑道,“当然,这是个玩笑。光影会掠过,但相信此刻我记住的那道宁波的光,会在心里亮很久——因为最好的文明对话,从来不是‘讲个故事’,而是我们共享过一段光影,就成了彼此的牵挂。”

光影为引,光影为桥,连着的是民心,架起的是友谊。从“看见”到“走近”,再到“常来常往”,以牵挂为结,亦系住每一次相逢与等候。

来源:甬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