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获曼氏奖:国际奖项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9:53 1

摘要:2007年有个大事,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评出来了,姜戎写的《狼图腾》,经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后,从243部候选作品里一路闯到决赛,最后拿了奖。

2007年有个大事,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评出来了,姜戎写的《狼图腾》,经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后,从243部候选作品里一路闯到决赛,最后拿了奖。

这事儿在当时的文学圈挺炸的,毕竟这是中国作品头一回在这个专门面向亚洲的国际奖项里拔得头筹。

说实话,那时候中国文学想在海外被真正看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读同一本书,理解常常差得有点远,而这个奖项,刚好给架了个桥。

咱们先聊聊这个曼氏亚洲文学奖,它跟别的奖还不太一样。

它是21世纪第一个专门盯着亚洲文学的国际奖,2007年由英国曼氏集团设的,运作模式是西方资本加上学术机构一起搞。

本来想这可能就是个普通的文化奖项,后来发现人家背后有门道,想借着这个奖,重新给亚洲文学在世界文学里定个位置。

而且它的评选流程也挺严,要经过三轮评选,前前后后得半年时间。

初选要出版社推荐再加上文学机构筛选,复选是专业评委打分,终选还得评委会主席牵头一起商量。

评委里有西方汉学家、文学评论家,还有出版人,这样既能保证专业,又能兼顾不同文化视角,不容易跑偏。

《狼图腾》能获奖,首先得说原作本身有料。

这本书2004年在国内出版,讲的是草原上牧民和屯垦者的关系,还掺着生态思考和民族文化,一出来就卖了200多万册,底子本来就厚。

但光有好原作还不够,翻译这块太关键了。

翻译的人是葛浩文,他可是莫言、阎连科这些中国作家的“御用译者”,特别懂怎么在保留中国文化味儿的同时,让西方读者能看明白。

就像咱们说“腾格里”,这是草原人心里的“天”,要是直接译过去,老外肯定懵,葛浩文就会加注释,虽然有人说这样有点简化文化,但至少能让读者看懂故事主线。

评委会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实在。主席克拉克森说,这本书把牧民和屯垦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讲得特别有感染力;澳洲的评委也说,这小说有创意,关注的都是大问题,视野广。

老实讲,这个奖对《狼图腾》来说,不只是个荣誉,更像个“信任背书”。

以前海外读者看中国文学,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文化背景犹豫,现在有了国际奖项的认可,他们心里就有底了。

《狼图腾》拿奖之后,变化来得特别快。

西方主流媒体都开始报道它,《纽约时报》书评说它给西方打开了理解中国草原文化的新窗口,英国《卫报》还把它列进了年度亚洲必读书单。

就这么着,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欧美市场,三个月销量就破了5万册,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而且版权还卖给了12个国家,后来还出了有声书、舞台剧,传播的路子一下就宽了。

不过话说回来,国际奖项也不是万能的,这里面还有不少要琢磨的地方。

咱们可以看看其他案例,比如2022年残雪的《垂直的阅读》入围国际布克奖,这个奖更看重文学的实验性和先锋性,跟曼氏奖侧重亚洲文化联结不一样。

还有哈金的《等待》拿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是用英语写的,直接在美国出版,跟《狼图腾》靠翻译和奖项的路子也不同。

这说明中国文学走出去,办法不止一种,不用死盯着一个方向。

但问题也存在。比如翻译的时候,怎么平衡“保真”和“适配”就是个难题。

葛浩文译《狼图腾》加注释,有人觉得好,也有人觉得丢了文化精髓。

还有更让人担心的,有些作家为了拿奖,故意去迎合西方评委的喜好,本来挺好的本土故事,改得没了原来的味儿,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并非明智之举,文学的核心还是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要是为了获奖丢了根本,反而得不偿失。

如此看来,曼氏亚洲文学奖和《狼图腾》的案例,给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了个醒:国际奖项是个好“敲门砖”,能帮作品更快被看见,但不能光依赖它。

以后咱们得自己建传播体系,比如通过“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工程”培养自己的译者,或者跟国外出版社搞联合出版,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学真正站稳脚跟,不是只靠奖项“火一阵”,而是能长久地被世界读者喜欢。

毫无疑问,《狼图腾》获奖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证明了中国故事只要讲得好、传得对,就能被世界看见。

但未来的路还长,既要借国际奖项的力,也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让更多中国文学作品,真正走进海外读者的心里。

来源:乐娱侃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