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丰:他收复西藏,功劳堪比左宗棠,为何最终却被含冤斩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01:04 1

摘要:车里坐着一个穿旧朝服的老人,头发已经斑白,眼神却没有一丝慌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11年11月22日,成都。

天灰蒙蒙的,街上人头攒动。

临近午时,一辆破旧的囚车缓缓驶入提督街口。

车里坐着一个穿旧朝服的老人,头发已经斑白,眼神却没有一丝慌乱。

这是赵尔丰。

谁能想到,几年前他还在拉萨调兵遣将,镇住一方边陲,如今却要在这片熟悉土地上,被当众处决。

那天没有人说话。

围观的人群里,有的低头叹气,有的神色复杂。

有人咬牙切齿,也有人悄悄流泪。

但不管怎么想,没人否认一点:这个人,确实做过大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赵尔丰早年的仕途其实并不顺利。

他出生在辽东一个有点名望的官宦家庭,家里兄弟几个,几乎个个都是进士出身,唯独他,屡试不中。

后来干脆捐了个小官,去了广东当差。

那会儿的他,没什么存在感。

任职几年,办事中规中矩,既无过错,也无建树。

就这么混了十几年,一直到三十九岁,才调到山西做知县。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山西巡抚锡良身上。

锡良是个用人不拘一格的人,他不看学历,看能力。

赵尔丰干事利落、脾气刚硬,正合他的胃口。

从此这位“落第秀才”就跟着锡良一路升迁,最后随他进了四川。

四川是个复杂的地方。

清朝末年,西藏局势紧张,英国人从印度方向不断渗透,藏地贵族和喇嘛也开始动摇。

那时候的驻藏大臣凤全推行改革不成,反被杀了。

局势一度失控。

赵尔丰这时候临危受命,先是平定了理塘、巴塘等地的土司叛乱,后来直接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

他的做法很直接,也很激烈:改土归流,废掉世袭土司,换上由中央派遣的流官管理地方。

还把活佛的政治权利收回去了,断了寺庙的兵权,修路、开田、设学堂,一桩桩一件件,干得都是真刀真枪的活。

有人说他铁血,有人说他改革。

但那会儿的藏区,确实安稳了不少。

他治藏那几年,几乎没闲着。

大雪封山、路断粮绝、僧兵反抗、英人干涉……这些事轮番上演。

他带兵打到拉萨,达赖喇嘛被迫逃往印度。

那是1910年2月。

他站在布达拉宫前,留下一句话:“今天不只是收复一城,是收回一国。

但风头太盛,注定招人忌惮。

1911年春,赵尔丰被调任四川总督。

可刚到任没几个月,清廷就宣布铁路国有,把本来由民间自筹的川汉铁路出让给外商。

这下子,炸了锅。

四川民众早前为了修这条铁路,捐了几十万两银子不说,有人还抵押了房产田地。

现在人财两空,谁能不急?

保路运动迅速蔓延,几乎整个四川都在闹事。

赵尔丰一开始是想缓和,给朝廷写了好几封奏折,请求取消成命。

没人理他。

最后只好照命令办事,调兵镇压。

成都血案发生在1911年9月7日。

那天街头聚集了上万名市民,喊着口号游行。

军队突然开枪,死伤数百人。

市面顿时大乱,舆论哗然。

清廷没给他时间解释,十月初便免了他的总督之职,改派他回边地继续处理藏务。

可时局已经不可收拾。

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几周后,四川也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

赵尔丰成了清朝在四川最高等级的旧官员,军政府第一件事就是抓他。

他被捕那天,没有反抗。

有人说,尹昌衡亲自签署了命令,说:“赵某之罪,不在杀一人,而在屠一省。”公开审判那天,他站在台上,始终没为自己辩解一句。

只是说:“我不过奉命行事。

1911年11月22日午时三刻,赵尔丰被押赴刑场。

行刑前,他缓缓扫了一眼围观人群,面无表情。

有人记得,他临终前说了句:“大清若能续命,我死不足惜。

后来这句话真假难辨。

可有一点是真的——他死后,他的改革曾被全面否定,驻藏制度也一度中断。

再后来,直到民国政府重新派人入藏,才又提起当年赵尔丰设立的府州县建制。

有人在档案中发现,他曾在理塘设立邮局、在昌都修路、在巴塘试种水稻。

这些事,当年没人在意,如今却成了边地近代化的起点。

他的墓一度被毁,名字从史书中淡出。

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人重新整理晚清治藏史时,把他的名字拣了出来。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屠夫赵”。

参考资料:

赵尔丰,《赵尔丰日记》,中华书局,1986年

薛化元,《清末新政与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陶菊隐,《辛亥革命亲历记》,东方出版社,2009年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张仲民,《近代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

来源:甄妮的话匣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