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的港股市场,阿里巴巴用1万亿港元市值涨幅撕开了一个时代裂口。当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抛出“超级人工智能(ASI)”的终极目标时,资本市场突然读懂了这个电商巨头的新叙事——不是对电商基本盘的守成,而是以3800亿基建投入为赌注,在AI算力革命中重构商业规则。
9月的港股市场,阿里巴巴用1万亿港元市值涨幅撕开了一个时代裂口。当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抛出“超级人工智能(ASI)”的终极目标时,资本市场突然读懂了这个电商巨头的新叙事——不是对电商基本盘的守成,而是以3800亿基建投入为赌注,在AI算力革命中重构商业规则。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台词,而是阿里用万亿市值增长背书的战略宣言:当大模型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化身新型计算机,这家公司正在将“AI取代能源成为核心商品”的预言,从PPT加速照进现实。
一、从电商估值到AI信仰:1万亿市值背后的逻辑重构
2025年9月的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场罕见的估值逻辑切换。9月25日收盘,阿里巴巴港股单月市值激增1万亿港元,其中仅9月24日单日涨幅就达9.16%,3000亿港元市值的增长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科技公司的全部身家。这轮暴涨的导火索,是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那场“气场全开”的演讲——当他说出“AGI只是起点,ASI才是终极目标”时,投资者突然意识到:阿里的故事已经从“卖货”彻底转向了“造智能”。
长期以来,阿里的估值锚点牢牢绑定在电商GMV(商品交易总额)和用户数上。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收入达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三年新高,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占外部商业化收入比例超20%。这种结构性变化让资本市场开始用“AI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标尺重新丈量这家公司:过去看GMV增速,现在看智算中心规模;过去算活跃用户价值,现在估大模型Token流通量;过去关注电商利润率,现在追踪算力集群的利用率。
吴泳铭显然深谙这种估值逻辑的切换密码。他在演讲中精准抛出两个核心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超级AI云就是下一代的计算机。”这相当于为阿里贴上了“AI时代微软+英特尔”的双重标签——既掌握软件生态的定义权,又控制硬件基础设施的入口。更具颠覆性的是他对AI商品属性的定义:“AI将取代能源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大模型的Token就成了未来的‘电’。”当Token像电力一样渗透到社会运转的每个环节,阿里3800亿的AI基建投入就不再是成本项,而是构建“智能电网”的战略投资。
这种叙事转换击中了资本市场的兴奋点。对比美国科技巨头的动作: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1000亿美元押注OpenAI,谷歌微软累计超2650亿美元的AI基建投入,阿里的3800亿人民币(约合520亿美元)投入虽然绝对值不占优,但在“中美AI竞赛”的地缘语境下,却被赋予了“中国力量”的特殊溢价。当吴泳铭宣布“投入不会降低,反而会加码”时,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1万亿市值涨幅背后的信仰充值。
二、ASI愿景与现实落地:从“科幻宣言”到“三级跳”路径
“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这个听起来像《黑客帝国》台词的概念,被吴泳铭堂而皇之地列为阿里的“终极目标”。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尚未实现的当下,直接喊出ASI口号,是狂妄还是清醒?答案藏在他公布的“三级跳”演进路径里:智能涌现(学知识)→自主行动(用工具)→自我迭代(超人类)。这不是空想家的呓语,而是技术路线图的清晰拆解。
第一级:智能涌现的“36T数据革命”
通义千问Qwen3-Max的36T预训练数据量,是阿里“智能涌现”阶段的核心武器。36T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人类文明史上所有可数字化的书籍、论文、代码等知识精华,浓缩后喂给AI。这种规模的数据投喂,让模型在中英文理解、复杂推理等能力上实现了“智力跃迁”——性能超越GPT5、Claude Opus 4,跻身全球前三。更关键的是“幻觉减少”技术,通过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和逻辑链追踪,让AI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进化为“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当AI开始具备“常识”,“智能涌现”就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偶然现象。
第二级:自主行动的“工具使用革命”
阿里云CTO周靖人坦言,当前行业正处于“让AI学会使用工具”的第二阶段。这一点在Qwen3-Coder编程模型和Agent生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能直接生成可执行代码,后者通过阿里云百炼平台实现“任务自主拆解”。过去一年,百炼平台日均调用量增长15倍,背后是企业对“AI员工”的迫切需求——不是简单的信息查询,而是能独立完成市场分析、客户服务、供应链优化等复杂任务。徐志远透露的“自主决策、多次反思”技术路线,正在让AI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规划”,这正是“辅助人”向“替代人”跨越的关键一步。
第三级:自我迭代的“终极悬念”
吴泳铭没有给出ASI实现的时间表,但他指出了一个关键指标:模型能否自主优化算法、更新知识体系。这涉及到“AI自我意识”的哲学命题,但阿里的务实之处在于,先从“物理世界连接”做起——通过视觉模型Qwen3-VL、语音模型通义百聆Fun构建多模态交互能力,让AI能“看见”、“听见”并“记住”真实世界。当AI硬件设备成为“人类第二大脑”,持续获取并处理视觉、听觉等实时数据,自我迭代的“数据闭环”就有了实现基础。
这种“科幻愿景+工程化落地”的组合拳,让阿里的ASI叙事有了可信度。资本市场最忌讳“画饼充饥”,但当阿里同时拿出7个模型产品——从基础架构Qwen3-Next到全模态Qwen3-Omni,从视觉模型Wan2.5到语音模型通义百聆Fun,形成覆盖“文本-代码-图像-语音”的全模态矩阵时,投资者看到的就不是空想,而是一套正在搭建的“超级AI生态系统”。
三、阿里云的“超级AI云”野心:从“算力卖水人”到“规则制定者”
吴泳铭亲自兼任阿里云CEO,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阿里云是阿里AI战略的“中军帐”。Omdia报告显示,阿里云以35.8%的份额稳居中国AI云市场第一,但这个“第一”并不稳固——火山引擎两年冲到14.8%,华为云以13.1%紧追不舍。在“未来只剩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的判断下,阿里云的“超级AI云”战略,本质上是一场“算力霸权”争夺战。
算力基建的“10倍能耗革命”
“2032年能耗规模提升10倍”的计划,暴露了阿里的算力野心。这不是简单的“多建机房”,而是“智能算力网络”的全球布局——通过液冷技术、芯片自研、分布式调度等手段,让算力效率提升10倍,能耗却不同比增加。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正是瞄准“算力芯片国产化”的痛点,而阿里的应对之策是“软硬协同”:一方面与英伟达共建Physical AI生态,另一方面加速自研AI芯片,避免“卡脖子”风险。当算力从“稀缺资源”变为“基础设施”,掌握核心调度权的玩家就能制定游戏规则。
生态协同的“Android式野心”
吴泳铭将通义千问的开放开源路线,比作“AI时代的Android系统”。这是一个高明的战略:通过开放模型底座,吸引开发者基于通义生态开发应用,形成“模型-工具-场景”的正循环。就像Android通过开放打败Symbian,阿里希望用开源对抗闭源的OpenAI生态。语音模型通义百聆Fun提供上百种预制音色,就是“生态繁荣”的具体动作——让电商直播用AI主播、有声书用AI配音、儿童玩具用AI对话,这些碎片化场景的聚合,将形成足以对抗任何单一巨头的生态力量。
商业化的“生死线”
阿里云当前12%的集团营收占比,还不足以支撑“AI巨头”的估值。吴泳铭的压力在于,必须证明AI投入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入。好消息是,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且占外部收入比例超20%。当超级AI云成为“水电一样的必需品”,按Token(算力消耗单位)收费的模式就能复制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变现”神话。但这需要时间——企业客户的AI转型不是一蹴而就,从“尝试使用”到“深度依赖”,阿里需要在华为、字节等对手的夹击中,快速跑通商业化闭环。
四、全球AI竞赛中的“中国坐标”
当英伟达、微软、谷歌在北美构建“AI铁三角”,当OpenAI与甲骨文签下3000亿美元算力大单,全球AI产业正形成“资源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吴泳铭判断“未来只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本质上是对“AI霸权争夺战”的清醒认知——不是所有玩家都能活下来,只有掌握算力、模型、生态三大核心要素的巨头,才能最终问鼎。
阿里的优势在于“场景落地能力”。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电商、金融等实体经济场景,为AI提供了“练兵场”。通义百聆Fun在客服、直播电商的应用,Qwen3-Coder在工业软件领域的渗透,都是“技术-场景”双向迭代的典型案例。相比海外巨头“实验室技术领先”,阿里更擅长“用市场反推技术进步”。
但挑战同样明显:芯片等核心硬件的外部依赖、基础研究投入与谷歌微软的差距、全球化布局的滞后……这些都是阿里通往“超级AI云”路上的“拦路虎”。吴泳铭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既是对未来的期许,或许也是对现实挑战的坦然。
结语:1万亿市值之后,故事才真正开始
一个月1万亿港元的市值增长,是资本市场对阿里AI战略的“预付款”,而非“全款结清”。当喧嚣散去,投资者终将回归基本面:3800亿投入能否转化为持续的技术领先?阿里云能否把市场份额优势转化为利润优势?通义生态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
吴泳铭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给阿里讲了一个“符合时代情绪”的新故事——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市场需要一个“中国AI领军者”的符号。阿里通过“ASI愿景+硬核产品+生态野心”的组合,成功抢占了这个心智高地。但故事的后续章节,需要用技术突破、商业落地和生态繁荣来续写。
从电商巨头到AI巨头,阿里的转身才刚刚启动。1万亿市值只是一个里程碑,真正的考验在于:当AI浪潮退去,它能否成为那个“穿着泳裤”的玩家?答案,藏在下一个云栖大会的PPT里,更藏在每天 billions(十亿)次的模型调用和每一个行业的AI改造案例中。一切,确实才刚刚开始。
来源:我为机狂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