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的衡水,暑气未消。衡水市人民医院妇科护士李女士正在医院忙前忙后——这一天,是她母亲办理住院手续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她接到了一个等待多年的电话:“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没有犹豫,几乎是脱口而出:“我愿意。”这个承
八月的衡水,暑气未消。衡水市人民医院妇科护士李女士正在医院忙前忙后——这一天,是她母亲办理住院手续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她接到了一个等待多年的电话:“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没有犹豫,几乎是脱口而出:“我愿意。”这个承诺,她已经准备了整整十年。
2015年,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衡水市人民医院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那时的李女士刚参加工作不久,听到“能救人”这三个字,便毫不犹豫留下了血样。“当时没想太多,只是觉得能救人是一件特别值得做的事。”李女士说话时语调平和,就像在描述一件日常小事。在她看来,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本能,这种责任感和本能,并不会因身处医院围墙之外而有丝毫改变。
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护士,李女士比普通人更懂患者的挣扎与渴望。“我们科虽然主要是妇科,但在医院里,你总能看到那些因疾病而憔悴的脸、那些渴望健康的眼神。”她说,“我能感同身受。”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李女士开始悄悄“备战”。她主动调整饮食习惯,多吃蛋白质、少吃油腻;科室领导和同事得知她要捐献,纷纷帮她调班、顶夜班,全力保障她休息;爱人更是变着花样给她做营养餐,牛肉、鱼肉、鸡汤……“全家都把我当‘重点保护对象’。”她笑着说。
9月14日,李女士赴石家庄做捐献前的准备。连续数日注射动员剂后,她出现了明显的腰酸腿疼反应,却始终拒绝服用止痛药。“我们平时经常叮嘱患者谨慎用药,更何况这是要输给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必须保证健康、纯净。”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她作为医护人员的专业坚守与极致负责。
9月19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采集正式开始。历经4个多小时的采集,李女士顺利完成捐献,成了中华骨髓库第21091例、河北省第878例、衡水市第2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记者 李惺)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