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热浪之夜》现场,余轶南是最活跃的嘉宾之一。“我觉得我们要延续一下欢乐的气氛。我叫余轶南,来自维他动力,我是前汽车圈的人,最近9个月时间刚刚从汽车圈跳出来,今天回来,站在编外人士的角度,回头看汽车行业的一些新想法。”
在《热浪之夜》现场,余轶南是最活跃的嘉宾之一。“我觉得我们要延续一下欢乐的气氛。我叫余轶南,来自维他动力,我是前汽车圈的人,最近9个月时间刚刚从汽车圈跳出来,今天回来,站在编外人士的角度,回头看汽车行业的一些新想法。”
穿着印有自己公司LOGO的黑色体恤衫,加上灰色长裤和白色的运动鞋,余轶南略显轻松地坐在台上,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进行了开场。
在这场包含零跑汽车副总裁周颖、智己汽车CMO李微萌、萝卜报告创始人陈震,以及车若初见初晓敏的论坛上,余轶南是唯一一个“曾经”汽车圈里的人。
2024年12月,作为地平线智能驾驶总裁的他,在公司完成港交所上市后,选择离职,投身具身智能赛道,创办机器人公司维他动力。
在《热浪之夜》现场,余轶南认为,过往9年的地平线经历,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的过程。
“过去9年时间,我在做自动驾驶,对于整个智能电动汽车来说就是一座很大的山,甚至不是山丘,是非常高的山。这座山有不同的企业从不同的坡往上爬。”
去年,随着不断涌出的新技术突破,让余轶南有了业内已经翻越了山丘的感觉。
技术突破,对于整个智能驾驶来说,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冲顶的势能和新的技术变革。“我觉得这是一个越过山丘的感觉。” 余轶南说道。
另一方面,他不光想象到了山顶的风景,也仿佛看到了山顶之外更加辽阔的天地,可以发起更多挑战的可能。
“新的技术也给其他的领域看到了突破的希望。因为技术在很多事情上,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这种场景下看到从汽车到机器人的领域,相同的技术带来新的十倍的机会,带来新的价值。这是我从地平线离开的原因。”
机器人赛道,是他新的目光所及之处。
“我做人工智能大概20年,从读博开始,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所有读AI的人,从事这个领域,个人终极的梦想都是机器人。因为我们从小看《变形金刚》。”
于是他联手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宋巍,创立了维他动力科技公司,余轶南任创始人兼CE0。
从大厂到创业,9个月的时间,余轶南打造了一个不到60人的精英团队。对于未来,他和伙伴们充满了构想和信心。
“事实上,今天有很多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场景已经被使用。如果我们定义一个技术新的智能机器人,我们希望它具备对于环境非常泛化综合的理解,像人一样的理解能力。它有自己的交互能力,有自己的决策、规划,以及去驱动它的躯壳,或者驱动它的某种类型形态的身体去做执行的能力。”
在《热浪之夜》现场,余轶南没有隐藏自己当下的舒适感。“因为干汽车干了这么多年,真的是干得我心力交瘁,非常重复,每天都在跟变不变道、刹不刹车做斗争。 第二,我不想直接回到天天安全、可靠、效率的路子上,我们想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一上来觉得先要有趣。”
机器人进入家庭,是团队畅想中有趣的部分之一。“机器人进入家庭,要带来两方面的价值。第一,是情绪价值,好玩,你身边的东西一定需要它好玩。第二,是它一定要有用。家里最基本的需求是整理收纳,你早上起床被子一掀上班,它10点钟准时启动帮你把卧室打扫好,把房间收拾好,把你的拖鞋从角落里找出来,放到门口。它是一个最高效、成本最低,最可靠的形态,我或许都不需要见它,我出门了它来工作,我回家了它就回去了,我甚至都不需要知道它长什么模样。”
他也想象过宠物家庭的痛点。“很多用户说的第一个问题:‘你的狗可以帮我遛狗吗?’我说:‘可以’。它背后本质是一样的,机器人需要理解用户和环境,需要做出适当的行为。所以,我总结今天AI技术的三大法宝,模仿学习、强化学习、世界模型。”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那个自己熟悉的,奋斗过9年的汽车使用场景。“因为我原来在汽车行业内,所以我第一个想象的场景,就是要造一个机器人,它要从车里面特别酷得跳出来。”
“把后备厢打开,有一个四足机器人跳出来,这时出现一个爸爸的形象,把后备厢里面的包拿下来,放到机器人身上,拍一下说:‘let’s go。’这个是特别让我有向往感,特别酷的场景,我们今天的确在努力实现这件事情。” 余轶南笑着说道。
以下是《热浪之夜》和维他动力余轶南博士的对话:
《热浪之夜》:参加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余轶南:感觉非常好。之前参加的活动,还是比较聚焦的行业人员。这次活动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嘉宾,让我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人一起沟通和思想碰撞。
《热浪之夜》:从百度到智能汽车,再到现在的具身智能,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什么引发你想做这样一个转变?
余轶南:一方面,技术在持续变化和发展。2012年到2015年,技术以深度学习为主,它在技术层面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图像、语音和搜索。这些技术最适合的场景和业务就是互联网,所以从2013年以后,基本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整个技术都建立在AI的基础之上。
从2015年到现在10年的周期里,整个AI的技术从云端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最大的变化,一个是自动驾驶,一个是大模型,大模型是对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升级。大模型最适合的场景是自动驾驶,所以我从百度出来创办了地平线。
最近两三年,大模型、整个端侧的AI,包括能源、电池、电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机器人市场的机会。所以每一次变化,其实都是因为技术驱动带来了新的产品、场景或者市场的可能。
《热浪之夜》:具身智能和其他智能领域给你带来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余轶南:最大的区别是,机器人是AI原生的产品,没有AI就没有机器人。智能汽车不是,没有AI,汽车仍然是汽车。并且,在我们看来,汽车是第一个形态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形态千变万化,汽车是其中一种。所以为什么机器人可以干20年?因为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技术背后的逻辑、范式其实是差不太多的,核心差别是场景、用户需求。
《热浪之夜》:进入具身智能领域之前,你有担心过遇到什么挑战?
余轶南:如果没有遇到挑战,说明目标定得不够好。面临的挑战比如,第一款产品什么时候上市。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在朝这个目标努力,而且年底有很大希望能够量产。组建团队也是挑战,要在市场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且愿意加入我。融资本身也很难,不过市场的投资人对我们比较认可。
《热浪之夜》:维他动力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余轶南:不到60人,非常精英且年轻。虽然人少,但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很多岗位只安排了一个人,减少了非常多的沟通摩擦。如果只招一个人,他具备干两个人事情的能力,事实上会带来三倍的价值,因为还减少了一份摩擦成本。这是我们在人才上面重要的策略,十分讲究效率。
《热浪之夜》地平线已经做得很成功,放弃地平线再从0开始创业,会感到可惜吗?
余轶南:我在地平线之前,也是从上市公司跳槽出来创业,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管创业。我应该是连续创业者,这过程非常有意思,在千万级别的公司会遇到很多问题,在一个很小的公司也会遇到。所以没什么可惜与否,没什么好坏,而在于你对自己的未来想打造什么东西。
《热浪之夜》:创业让你感到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
余轶南:让我有机会尝试没有人实现出来的东西,尤其是一个创业公司给你这样的市场和机会。因为大家对创业公司还是有很大的包容性,而且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想要成功一定要有独特的思考,一定不能去follow。你并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就像一张白纸,不要去抄别人作业,应该画出自己的风格。
《热浪之夜》: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会让你兴奋吗?
余轶南:会。我不喜欢那种太循规蹈矩地做前人做的东西。其实我的过往的背景一直都是这样的,我总喜欢从一个很热闹的场域里边跳出来,做一些可能大家都不这么做的事情。我读书的时候,我们当时这个领域里边,师兄师姐毕业都去高校或者出国读博。但我选择去企业,因为我觉得企业不会把技术停留在研究和发paper上,而是付诸于实践。
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我去百度打工,而是去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有很好的算力、很好的数据、很好的场景,让我能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包括从百度出来跟余凯(地平线创始人兼CEO)创业,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创业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对创业公司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干成,必须让创业公司上市。
《热浪之夜》:这个责任是对谁来说?
余轶南:对自己,其实你不对任何人负责,因为你可以随时拍拍屁股走人。所以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5年、10年的时间负责。
《热浪之夜》:毕业之后去企业、企业之后创业,每个计划都是你独立思考决定的吗?
余轶南:大部分的决策都是自己独立做的。我会想很久,尤其是比较重大的人生级别的决策,我不太跟别人商量。我去百度其实是一个机缘巧合,一方面我特别想去企业,另一方面,余凯从美国回来,他加入了百度,我也很迅速地抓住了这个机会。2015年的时候,大量的AI人才都去互联网,我们又从互联网公司跳出来。事实上如果那时我继续留在互联网公司,现在一定到了很高的级别。
出来创业是干自己非常不擅长的事情。我们在百度做算法,出来干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我们把它做得很好,今天做到了中国第一。从地平线出来创业也是,我从TO B业务到现在的TO C。每次都不一样,但很有趣。
做自己不擅长,但又正确的事情,并plus你过去跟这个领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经验和背景,你可能会创造出远超于那些一直遵循于自己惯性的人。我觉得这就是在破圈。你过去做什么,今天就千万不要做什么。你过去积攒的那些方法论、对事情本质的思考,这些东西会沉淀下来。那些经验看上去好像跟今天所做的事情没有关系,但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是有联系的,又结合上你新的领域、你所掌握的新的思考可能会爆发出10倍甚至100倍的新的价值。
《热浪之夜》:在具身智能上,你觉得自己会扎根多久?
余轶南:以10年为周期,我觉得是可以的,之后还没有再想。我觉得世界的发展变化千万不要去预测,你预设一个未来的变化,可能只会把自己圈在里头,预设就受限了。
我做了20多年的AI都没听过具身智能,这个词语是这两年才火起来的。坦率讲我不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它的概念边界并不清晰,每次讨论这种模糊边界的时候,我总担心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看上去在聊一件事情,事实上大家是讲的驴头不对马嘴。
但我觉得10年以后,这条大的赛道仍然是非常棒的赛道,只不过说在大的赛道里边,我们会往哪个方向走,我并不知道。很多时候战略就是且战且略,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断往前看,其实10年周期有点长。
《热浪之夜》:关于未来的想象中,你认为机器人会先从什么领域传播到千家万户?
余轶南:10年前,看到车水马龙的场景,我们就在设想,10年以后,大马路上的所有车能否都自己行驶。过了10年时间,这件事情并没有完全实现,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实现。辅助驾驶也好、自动驾驶也好,不管怎么叫这个名字,今天至少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新车是具备某种意义上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能力。
未来并不会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机器人,但可能会从一些局部的领域开始让我们看见。比如说,你可能会看见里面有个机器人在那儿捡垃圾,或者机器人代替保安巡检,或者在餐馆看见机器人在烹饪。可能会从一些局部开始,然后一点点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你一点点习惯它。当你发现机器人变得非常聪明,并不会惊讶,而是习以为常。就像你今天看到扫地机,你并不会感到surprise。当看到机器人搞不懂一些事,还会觉得它很stupid。
《热浪之夜》:维他动力正在朝什么使用场景去发展?
余轶南:我们的确是希望机器人能走进千家万户,刚才我所讲的内容,我们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去推进它。
先讲战略问题,不谈战术。第一个,我们希望做C端的机器人,第二我们希望机器人产品化的速度能尽可能快。所以我们选定了战场,面向C端,并且希望产品落地尽量快,所以要选择更加成熟的技术。我们已经选择了人群和技术范围,就先把有潜力、但今天还不成熟的技术,排除在外。我们认为自主移动和丰富的AI交互,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可行。所以我们选择打造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机器人。交互并不只是对话,真正的交互应该是像人和人、人和动物一样,有表情、有语调、有肢体动作,这是复合模态的交互方式,并不是我问一句你答一句,我可能有很多想对你说的东西。
在这些层面,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成熟度,但今天市场上没有很好的产品,是不是在这些领域就可以做到非常好的产品,先让一部分用户先体验人工智能的技术,让一部分的场景先获得新的不同的体验和新的价值。这种渐进式的模式,不会让人感到哇塞,但从技术变成产品走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润物细无声地改变。
《热浪之夜》:所以你很看重产品落地对吗?
余轶南:因为落地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带来了财务上的回报。一个公司在做产品商业化这件事的时候,同时构建了若干个能力,比如产品开发、设计、销售等等,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如果要将商业化做好,并非简单卖好,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组织体系。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完成了商业化,也就完成了跟用户之间的变化。你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得了认可你的用户。你的用户在使用你产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新的想法和需求,或者是对产品上的不满,这些东西会形成从用户到企业之间的闭环。
第三点才是财务的闭环。所以在我们看来,商业化这件事,带来了三方面能力的提升,第一方面你要赚钱,有钱可以让团队开发新的技术。第二带来整个组织面向市场能力的提升。很多人觉得,我招了有技术的人,我也有钱,为什么创业不成功?是因为欠缺围绕市场整体组织的能力。第三件事,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了用户、理解了市场,用户也在使用你的产品中,建立了对企业的信任。
所以很多创业者失败的原因是,他们没法构建组织力和用户信任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就像球队一样,俱乐部总是踢得比国家队好,国家队从俱乐部招一堆很牛的人,把大家攒在一起踢比赛,而俱乐部每天都要一起踢比赛。
《热浪之夜》:如何平衡产品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以避免成为“玩具”或“噱头产品”?
余轶南:避免成为玩具这件事非常简单,你对这件事本身的定义不要出问题。市场很容易误解我们,认为我们做的东西很好玩,因为一个产品往往是多面性的,它既有用又有趣。但很多人只看到它有趣的一面,大家会觉得这是个玩具,但我们在有用性的竞争力更强。
比如Vbot超能机器狗有非常好的自主跟随能力,自主跟随听起来并不有趣,但遛狗很有趣。其实这两个东西背后是一套技术,娱乐背后是严肃的,研发和创业都很严肃。
《热浪之夜》:现在消费级机器人赛道来了很多创业大佬,你认为维他动力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余轶南:我今天还在写这个东西。我们还是有挺多核心竞争力的,我们有顶级的精英团队,我们对产品的认知非常独特。另外,我们对产品成本的控制做得很好,应该是这个行业最头部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对产品的理解,其他都可以学习,但唯独对产品的理解独属于本人。
《热浪之夜》:挑战、未来、财富,你最看重的点是什么?
余轶南:对未来想象的实现,肯定是最吸引人的,因为这件事是根源。个人成长、财富、或者其他东西都是结果,我们得在根上发力、因上发力,然后去等待结果就好。真正的世界总是会不断进化,这是客观规律,就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但你又会有孩子,人类的种族会不断繁衍。人类进步的统一特性就是,儿子不听父亲的。所以世界总是在变革中发展,与其去等待或阻碍,不如去拥抱这件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