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不到1岁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治好厌食症,被批违背常识。
近日,西贝的公关可没少闹笑话。
这不,又又又来了...
官方发视频,本意是讲一个“温情故事”:
内蒙古顾客因长期受到女店长刘某霞的贴心服务,
决定赠送她一套北京一室一厅的房子。
按剧情展开,
汤是免费的,
食材是打包的,
笑容是真诚的,
顾客于是感动到泪流满面,
然后,就掏出一套房。
问题来了,北京房价是什么水平?
即便是郊区一居室,动辄几百万。
拿房产做赠礼,本质是巨额财富转移。
这逻辑,网友一句话戳破:
“短剧都不敢编的剧情,西贝敢发。”
观众为什么不买账?
因为这种故事没有生活锚点。
谁会因为几碗汤,就把辛苦一辈子的资产交出去?
更何况受赠人自称当时17岁,这就更显离奇。
“童工”疑云,比一碗汤更刺眼
刘某霞自述:2004年17岁。
往前推两年,2002年就已入职西贝。
也就是说,入职时她才15岁。
《劳动法》明文规定:禁止雇佣未满16周岁的劳动者。
如果属实,这不是温情故事,而是涉嫌违法的“童工史”。
西贝客服却回应“不清楚年龄问题”,但是是真事,
门店说人已离职,甩锅的态度让人愈加不适。
观众本来只是在笑话“编剧水平差”,
结果一查,竟然扯出合规红线。
这就像明星的奢侈品八卦,本来只是个娱乐点,
越扒越发现背后涉及的,可能是家庭财产来源与权力路径。
观众的直觉没错:故事离谱,往往背后有更大的问题。
“温情叙事”,掩不住逻辑漏洞
西贝的这波操作,已经是近半月内的第三次公关翻车。
第一次:7岁小孩哭闹要吃西贝,被指煽情过度。
第二次:不到1岁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治好厌食症,被批违背常识。
第三次:一碗汤换北京房,魔幻到不行。
三连击之后,网友直接给它命名:“魔幻现实主义三部曲”。
西贝自己说:这段视频是“内部旧内容”,不是对外营销。
问题是,发布渠道是官方认证公众号,怎么解释“内部”?
官方话术一出口,瞬间被骂:“推卸责任,编都不会编。”
这种套路,本质就是想转移矛盾。
消费者真正关心什么?
食材是不是预制,价格是不是虚高,供应链透明不透明。
可西贝偏偏不上正题,沉迷于编织童话。
结果呢?
矛盾没转移,反而放大。
为什么观众不再吃“温情牌”?
对比一下就懂了:
老乡鸡:直接公示预制菜比例,消费者一目了然。
胖东来:开放供应链直播,真刀真枪给你看过程。
这叫透明,叫真诚。
西贝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编剧式营销掩盖事实。
消费者嘴上说“哈哈哈”,
心里却记上一笔:
“你绕开实质问题,说明心里有鬼。”
信任一旦透支,靠多少“感人故事”也补不回来。
更何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就因怼罗永浩,被骂情绪化、不专业。
现在加上这套房子故事,负面印象直接叠满。
行业镜鉴:工业化扩张与消费断层
其实,西贝的危机不是孤例。
整个中餐连锁行业都在走工业化扩张:
中央厨房、预制菜、冷冻食材。
问题是,消费者对餐饮的期待还是“现炒、现做、看得见”。
一旦发现“高价预制”,心理落差就出来了。
西贝人均100-200元以上的定位,本来就有“虚高”质疑。
再加上花心思编童话,不愿正面回答“到底是现做还是预制”,
这就和消费者需求彻底脱节。
也就是说:西贝危机的根源,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讲错了故事。
出路:别再当“编剧”,回归餐饮常识
要补救,西贝必须面对三个问题:
彻查合规:公开刘某霞的入职记录,主动配合调查,解开“童工疑云”。
透明化:菜单标注清楚哪道菜是预制、哪道菜是现做,别糊弄人。
重建沟通:放下自我感动,停止煽情短剧,用直播、公开信息来回应质疑。
这才是与行业趋势对齐的办法。
否则再搞几个“故事”,观众只会冷笑:
“你是开餐厅的,还是写剧本的?”
结语:
西贝这次的危机,本质上并不是“公关水平不够”,而是底层逻辑不硬。
故事编得再漂亮,消费者最终关心的,还是产品本身是否值得信赖。
对比来看,胖东来在今年年初也遭遇过严重舆论危机:
先是被指“玉石暴利”,后又因“红裤头”事件被推到风口浪尖。
换作一般企业,可能会急着删帖、甩锅、找公关团队灭火。
但胖东来的做法恰恰相反:它选择把所有细节摊在阳光下。
在“玉石风波”中,它直接公布经营数据:
2025年1-4月和田玉销售额2959万元,毛利率不超过20%。
随后监管部门抽查,确认所有玉石商品明码标价、手续齐全,用事实粉碎了质疑。
在“裤头姐”事件中,胖东来更是火速送检同批次产品,拿出53页检测报告,
法院最终判定对方侵犯名誉权并赔偿40万元。
这就是差距。
胖东来用透明和真诚,化解了质疑;
而西贝却沉迷于虚构“温情剧本”,反而引爆更大的信任危机。
所以: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来不是会不会讲故事,而是敢不敢说真话。
只有把经营逻辑摆在台面上,才能让消费者心里踏实。
否则,再多的“感人短片”,最终只会被当成笑话。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