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再出“灾难级”公关文?“17岁店长被赠房”“1岁娃治好厌食症”被骂到连夜删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6:10 1

摘要:第二次:不到1岁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治好厌食症,被批违背常识。

近日,西贝的公关可没少闹笑话。

这不,又又又来了...

官方发视频,本意是讲一个“温情故事”:

内蒙古顾客因长期受到女店长刘某霞的贴心服务,

决定赠送她一套北京一室一厅的房子。

按剧情展开,

汤是免费的,

食材是打包的,

笑容是真诚的,

顾客于是感动到泪流满面,

然后,就掏出一套房。

问题来了,北京房价是什么水平?

即便是郊区一居室,动辄几百万。

拿房产做赠礼,本质是巨额财富转移。

这逻辑,网友一句话戳破:

“短剧都不敢编的剧情,西贝敢发。”

观众为什么不买账?

因为这种故事没有生活锚点。

谁会因为几碗汤,就把辛苦一辈子的资产交出去?

更何况受赠人自称当时17岁,这就更显离奇。

“童工”疑云,比一碗汤更刺眼

刘某霞自述:2004年17岁。

往前推两年,2002年就已入职西贝。

也就是说,入职时她才15岁。

《劳动法》明文规定:禁止雇佣未满16周岁的劳动者。

如果属实,这不是温情故事,而是涉嫌违法的“童工史”。

西贝客服却回应“不清楚年龄问题”,但是是真事,

门店说人已离职,甩锅的态度让人愈加不适。

观众本来只是在笑话“编剧水平差”,

结果一查,竟然扯出合规红线。

这就像明星的奢侈品八卦,本来只是个娱乐点,

越扒越发现背后涉及的,可能是家庭财产来源与权力路径。

观众的直觉没错:故事离谱,往往背后有更大的问题。

“温情叙事”,掩不住逻辑漏洞

西贝的这波操作,已经是近半月内的第三次公关翻车。

第一次:7岁小孩哭闹要吃西贝,被指煽情过度。

第二次:不到1岁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治好厌食症,被批违背常识。

第三次:一碗汤换北京房,魔幻到不行。

三连击之后,网友直接给它命名:“魔幻现实主义三部曲”。

西贝自己说:这段视频是“内部旧内容”,不是对外营销。

问题是,发布渠道是官方认证公众号,怎么解释“内部”?

官方话术一出口,瞬间被骂:“推卸责任,编都不会编。”

这种套路,本质就是想转移矛盾。

消费者真正关心什么?

食材是不是预制,价格是不是虚高,供应链透明不透明。

可西贝偏偏不上正题,沉迷于编织童话。

结果呢?

矛盾没转移,反而放大。

为什么观众不再吃“温情牌”?

对比一下就懂了:

老乡鸡:直接公示预制菜比例,消费者一目了然。

胖东来:开放供应链直播,真刀真枪给你看过程。

这叫透明,叫真诚。

西贝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编剧式营销掩盖事实。

消费者嘴上说“哈哈哈”,

心里却记上一笔:

“你绕开实质问题,说明心里有鬼。”

信任一旦透支,靠多少“感人故事”也补不回来。

更何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就因怼罗永浩,被骂情绪化、不专业。

现在加上这套房子故事,负面印象直接叠满。

行业镜鉴:工业化扩张与消费断层

其实,西贝的危机不是孤例。

整个中餐连锁行业都在走工业化扩张:

中央厨房、预制菜、冷冻食材。

问题是,消费者对餐饮的期待还是“现炒、现做、看得见”。

一旦发现“高价预制”,心理落差就出来了。

西贝人均100-200元以上的定位,本来就有“虚高”质疑。

再加上花心思编童话,不愿正面回答“到底是现做还是预制”,

这就和消费者需求彻底脱节。

也就是说:西贝危机的根源,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讲错了故事。

出路:别再当“编剧”,回归餐饮常识

要补救,西贝必须面对三个问题:

彻查合规:公开刘某霞的入职记录,主动配合调查,解开“童工疑云”。

透明化:菜单标注清楚哪道菜是预制、哪道菜是现做,别糊弄人。

重建沟通:放下自我感动,停止煽情短剧,用直播、公开信息来回应质疑。

这才是与行业趋势对齐的办法。

否则再搞几个“故事”,观众只会冷笑:

“你是开餐厅的,还是写剧本的?”

结语:

西贝这次的危机,本质上并不是“公关水平不够”,而是底层逻辑不硬

故事编得再漂亮,消费者最终关心的,还是产品本身是否值得信赖。

对比来看,胖东来在今年年初也遭遇过严重舆论危机:

先是被指“玉石暴利”,后又因“红裤头”事件被推到风口浪尖。

换作一般企业,可能会急着删帖、甩锅、找公关团队灭火。

但胖东来的做法恰恰相反:它选择把所有细节摊在阳光下

在“玉石风波”中,它直接公布经营数据:

2025年1-4月和田玉销售额2959万元,毛利率不超过20%。

随后监管部门抽查,确认所有玉石商品明码标价、手续齐全,用事实粉碎了质疑。

在“裤头姐”事件中,胖东来更是火速送检同批次产品,拿出53页检测报告,

法院最终判定对方侵犯名誉权并赔偿40万元。

这就是差距。

胖东来用透明和真诚,化解了质疑;

而西贝却沉迷于虚构“温情剧本”,反而引爆更大的信任危机。

所以: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来不是会不会讲故事,而是敢不敢说真话。

只有把经营逻辑摆在台面上,才能让消费者心里踏实。

否则,再多的“感人短片”,最终只会被当成笑话。

来源:一盅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