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制空权:下一代超视距导弹的崛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6:00 1

摘要:制空权争夺正进入全新阶段,其核心特征是远程超视距(BVR)空空导弹(AAMs)的快速研发与部署。这类下一代武器能够拦截数百公里外的高价值目标,正深刻改变空战理论、作战规划及防务采购策略。凭借尖端推进系统、弹载雷达导引头与网络化通信能力,这些导弹将交战范围大幅拓

制空权争夺迈入新阶段:下一代超视距空空导弹崛起

制空权争夺正进入全新阶段,其核心特征是远程超视距(BVR)空空导弹(AAMs)的快速研发与部署。这类下一代武器能够拦截数百公里外的高价值目标,正深刻改变空战理论、作战规划及防务采购策略。凭借尖端推进系统、弹载雷达导引头与网络化通信能力,这些导弹将交战范围大幅拓展至传统近距离格斗之外,为制空权争夺战注入了复杂的全新动态。

这一变革由中国、俄罗斯等战略竞争对手推动——两国最新导弹项目,以及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反制研发举措,共同重塑着空战格局。

重新定义超视距交战的核心装备

中国PL-15:战略射程与网络化瞄准

PL-15导弹由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研制,是一款远程空空导弹,旨在打击战斗机、空中预警与指挥系统(AWACS)飞机、空中加油机等关键空中目标。其国内型号射程可达300公里,出口型号(PL-15E)射程约145公里,配备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导引头、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双向数据链。这些性能使其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作战,并可接收发射平台或其他指挥控制(C2)装备提供的中段制导信息。

巴基斯坦已将PL-15投入实战使用,这是已知的中国该类武器首次在本国军队之外投入作战部署。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外出口先进武器的意愿,也凸显了此类装备扩散可能带来的风险。

俄罗斯KS-172:战略“空中狙击手”

俄罗斯KS-172导弹(又称K-100或R-172)旨在拦截400公里以外的高价值空中目标,包括预警机、电子战平台及加油机。该导弹采用串联式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据称最大速度超过5马赫。KS-172可将米格-31“捕狐犬”等平台改造为战略拦截机,使其能在敌方防御战斗机的交战范围之外,摧毁敌方的战力倍增器。

尽管KS-172仍处于评估阶段,但它集中体现了俄罗斯“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思路,也凸显了远程空空导弹在阻止对手通过支援平台投射空中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欧洲“流星”(Meteor):冲压发动机驱动的持续动力

“流星”导弹是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空空导弹(由MBDA公司主导),自2016年起投入使用,为超视距导弹品类引入了可调节推力的冲压发动机技术。这一设计使“流星”能在飞行全程保持高能量状态,并扩大了其“不可逃逸区”——即目标无法通过机动规避导弹的区域。

“流星”最大速度超过4马赫,射程接近200公里,集成双向数据链与主动雷达导引头,可实现中段制导更新与末段精确打击。目前已部署于“台风”战斗机、“阵风”战斗机、“鹰狮”战斗机等平台,未来计划整合至F-35战斗机。

美国AIM-260 JATM:面向未来的空战保障

AIM-260“联合先进战术导弹”(JATM)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是美国为应对PL-15威胁推出的装备,目前处于初始生产阶段,计划最终取代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得益于紧凑的尺寸设计,其射程预计将超过200公里,速度可达5马赫,且能适配F-22“猛禽”、F-35“闪电Ⅱ”等隐形战斗机。

JATM配备惯性制导系统、双向数据链与主动雷达导引头,可全面融入网络化作战空间。其设计着重强调数据共享与动态瞄准能力,与新兴的协同空战理论高度契合。

对作战理论、战术与平台的影响

远程空空导弹的出现,正推动空战理论发生根本性变革:

1. 防区外交战成为常态:随着导弹射程突破300公里,空战正转向防区外距离——敌方可能在发射导弹前始终无法目视发现彼此。飞行员与无人装备操作员必须依赖数据链传感网络与电子监视,而非目视确认目标。

2. 网络中心战至关重要:PL-15、“流星”、AIM-260等导弹高度依赖双向数据链获取飞行中更新信息,实现协同瞄准。这要求飞机、空中指挥控制平台与地基/天基装备之间建立稳健、加密且具备抗干扰能力的通信链路。

3. 空域协同保障迫在眉睫:打击远程目标需精准的空域管理,以避免误击友军或造成平民伤亡。动态空域协同工具与增强型态势感知能力,正成为作战必备要素。

4. 无人平台成为战力倍增器:“协同作战飞机”(CCA)——即设计用于伴随有人战斗机的无人系统——的兴起意义重大。这些无人平台可充当传感节点、数据链中继站、加油机及导弹载具,使有人战斗机在保持隐形与生存能力的同时,拓展作战范围。

5. 聚焦高价值目标(HVA)打击:下一代空空导弹专门针对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支援装备进行优化。将这些装备从战场清除,可能瘫痪敌方的作战协同能力,为进攻方创造非对称优势。

6. 支援装备的脆弱性加剧:随着隐形飞机或无人机搭载远程武器投入使用,此前被认为处于敌方防空范围之外、为战斗空中巡逻(CAP)或打击编队提供支援的空中早期预警(AEW)装备与空中加油机,正成为敌方的主要打击目标。尽管空中雷达(AEW装备)无法实现隐形,但空中信号情报(SIGINT)装备、通信支援平台及空中加油机,未来可能转向隐形化与无人化,以提升生存能力。

战略展望

这些超视距导弹所体现的技术与作战突破,不仅是空战领域的渐进式发展,更是一次范式革新。它们能在前所未有的距离上定位、追踪并摧毁目标,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随着导弹射程不断增加,首次探测、首次发射与首次摧毁的战略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场竞争中,制空权优势的决胜点将不再是近距离目视格斗,而是远在视距之外——由那些能将传感器、武器平台与战略最有效整合为统一、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力量的国家所决定。

来源:老陈的上下五千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