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国家盛典彰显今日之荣光,“新时代、新媒体、新史迹”守护者传播计划正悄然聚焦民族明日之根脉,致力于让沉淀千年的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深入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赋能社会。
当国家盛典彰显今日之荣光,“新时代、新媒体、新史迹”守护者传播计划正悄然聚焦民族明日之根脉,致力于让沉淀千年的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深入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赋能社会。
2025年的中国,正以一场场国之盛事向世界展示着其厚重历史与蓬勃当下的交相辉映。九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天安门广场上前行的步伐与天际掠过的战机,诉说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坚韧;十月,共和国迎来七十六载华诞,锦绣山河间洋溢着的是万众一心的欢腾与对未来的笃定。这些宏大叙事,是国家实力的彰显,更是民族精神与文明底蕴的集中迸发。
然而,盛典的礼炮声过后,我们更需聆听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回响——那是文明根脉的搏动,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不仅要有屹立于世的钢铁脊梁,更要有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正如总书记所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资源。”当下的辉煌,既源于今日的奋斗,也植根于千年文明的沃土。倘若文化的薪火在我们这一代渐趋微弱,那么再辉煌的当代成就,也难免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正是在这种对盛世之下文化使命的深刻洞察中,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主办的“新时代、新媒体、新史迹”守护者传播计划应运而生,旨在回应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让沉淀千年的文明遗产不致湮没,反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生机?
现实的挑战不容乐观。那些承载着独特技艺与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状况往往岌岌可危。皮影戏的多个流派濒临人亡艺绝,掌握古琴制作核心技艺的匠人屈指可数,宣纸刺绣、花丝镶嵌等精妙工艺的顶尖传承者已不足五指之数,更有如勉萨派唐卡绘画这般璀璨的艺术,其传承重担仅系于一位大师之身。数据显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七成以上已年逾古稀,而五十岁以下的年轻力量凤毛麟角。代际断层触目惊心,许多珍贵的文化密码,正随着老辈艺人的老去而面临失传的风险。
“守护者传播计划”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意识中,亮出了自己的行动旗帜:创作是最好的守护,传播是最好的守护,分享是最好的守护,使用是最好的守护,让我们在行动中守护,共守中华文脉,共护大国之魂,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它力图打破文化遗产仅被“束之高阁”式保护的局限,推动其从静态的“标本”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体”,从专家书斋里的课题转变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元素。
该计划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传播与参与生态。一方面,它精心打造《守护者传播计划》大型人文访谈栏目,镜头对准那些在寂静中坚守的匠人、为文化奔走的学者、用新意激活传统的创新者。栏目通过《大国陶瓷》《大国巨匠》《大国非遗》《大国荣耀》《大国小康》等系列,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技艺与精神,呈现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观众将看到的,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技艺展示,更是守护者们对文化使命的执着与温情。
另一方面,《守护者传播计划》将举办“文化遗产守护者”主题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影像呈现、互动体验等形式,直观呈现文化遗产保护与转化的成果,搭建公众与文化遗产对话的桥梁。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 让文化遗产从“被保护”的静态状态走向“被激活”的动态发展,从“博物馆里的记忆”转变为“生活中的元素”,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绽放中华文明的新光芒,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2025年的国家盛典,为“守护者传播计划”提供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当举国上下仍沉浸于阅兵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庆欢庆的热烈氛围中时,正是引导公众将目光投向支撑民族屹立的文化根基的最佳时机。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经济的腾飞、科技的突破、国防的巩固,更需要文化的繁荣作为精神支撑。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就是为民族的未来积蓄最深沉的力量。
这是一次全民参与的文化唤醒。当创造的激情、传播的力量、分享的快乐、使用的活力都汇聚于文化传承的长河,中华文明的薪火,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让我们携手并肩,汇聚守护之力,以行动践行使命,以创新赓续文脉,让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来源:有范娱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