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李阳赢了。法院说,Kim之前在微博上说的那些“李阳暴力殴打女儿”的话,没充分证据,不属实,构成了名誉侵权。
这事儿还真是一波三折。李阳和他前妻Kim那点事儿,隔几年就得闹上一回。不过这次,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结果有点让人意外。
9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李阳赢了。法院说,Kim之前在微博上说的那些“李阳暴力殴打女儿”的话,没充分证据,不属实,构成了名誉侵权。
蓝鲸新闻报道
简单说,就是Kim得在微博上挂三天道歉声明,内容还得法院先点头。再赔李阳两万块钱精神损失费,案子受理费几百块也得她掏。
判决目前还没生效,Kim还有30天时间考虑上诉。要是到时候不履行,李阳这边可说了,会申请强制执行,哪怕跑到国外也得执行。
你肯定还记得,这事儿闹开是在2021年8月,Kim在微博上发了个视频,有剪辑痕迹,里面能听到李阳的怒吼和孩子的尖叫声。
她配的文字直指李阳“一点没变”,说他对女儿施暴,这视频当时就炸了锅。李阳后来在法庭上说,就因为这“恶意剪辑”的视频,他遭遇了大规模网暴,学员退费,合作方解约,损失惨重。
憋了半年,2022年2月,李阳一纸诉状把Kim告了,告她名誉侵权,这案子拖到2024年11月才线下开庭。
有意思的是,Kim本人没出庭。李阳的律师团队倒是甩出了40组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还有据说是事发现场的完整视频,想证明根本不存在Kim说的那种“家暴”行为。法院最后采信了这些证据。
法官说的挺清楚,李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确实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突,但这个程度,远没到Kim描述的“野蛮殴打”“暴力殴打”那么严重。你是公众人物,你有监督权,但这权利不能建立在虚构事实诋毁别人之上。
这里必须划个重点,这也是法院和律师反复强调的。这次判决,只针对2021年Kim说李阳“家暴女儿”这个具体言论是不是侵权。它一点儿也没动摇2013年那桩旧案。
那年,北京朝阳法院可是白纸黑字认定李阳对Kim实施了家暴,判了离婚,让他赔了5万精神抚慰金和1200万的财产折价款。两件事,一码归一码,千万别混在一起聊。
李阳的代理律师周兆成,把这次胜诉称为“教科书级的反网暴案例”。意思很明白,就是给类似事件划了条线:就算你讨论的是家暴、未成年人保护这种特别容易引发共情的公共议题,也不能张嘴就来,虚构事实踩别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赢了官司的李阳,看起来是想借这股劲儿,把生活和工作都掰回正轨。媒体报道说,他打算重新推广他的英语教育,还有中文传播项目,想彻底切断那些不实言论对他个人品牌的影响。
他甚至提到,想借着这个案子,去推动所谓“家庭教育惩戒权”的立法。说白了,就是想把父母教育孩子时,那个模糊的边界从法律上弄得更清楚点。至于和孩子们的感情,他对外还是那句话,“永不变”,目前也没跟Kim有联系。
回头看这整整四年,就像一场拉锯战,一方觉得终于沉冤得雪,另一方则保持了沉默。
网络时代的纷争就是这样,声音又大又杂,但最后能一锤定音的,还是法律依据事实作出的判断。
这件事说到底,也是个提醒:在按下发送键前,得多想想,你说的话,担不担得起那份责任。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