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芯片杀疯!阿里PPU成本砍4成,英伟达中国收入腰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3:40 1

摘要:要知道,之前国内AI芯片基本都靠买英伟达的,现在自家芯片居然能在显存和带宽上比肩英伟达H20,成本还低了不少,说实话,这进步速度是真让人意外。

2025年9月,《新闻联播》突然曝光了阿里平头哥的PPU芯片,这事儿在AI圈里炸开了锅。

要知道,之前国内AI芯片基本都靠买英伟达的,现在自家芯片居然能在显存和带宽上比肩英伟达H20,成本还低了不少,说实话,这进步速度是真让人意外。

而且不光阿里,百度、华为最近在AI芯片上也动作不断,连资本市场都跟着热起来,百度和阿里的港股从8月底到现在涨了快一半,“木头姐”更是四年没买阿里,这次也出手了。

阿里PPU曝光才两天,华为就放出了昇腾芯片未来三年的路线图,说要在算力、互联带宽上翻倍,甚至基于昇腾做的算力集群能超过英伟达下一代产品。

本来想觉得这是厂商吹牛皮,但看了招银国际的数据才发现,阿里PPU用了国产7nm工艺和2.5D封装,单卡成本比H20低40%,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百度这边也没闲着,8月底在中国移动的集采里,昆仑芯拿了三个标包第一,中标规模到了10亿级,很显然,国产芯片已经不是光有技术,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订单。

英伟达这边日子可不好过,2025年第一财季,就因为H20出口被限制,计提了45亿的存货减值。

到了2026财年第二季度,它从中国大陆的收入直接降到27.7亿,比上一季度少了近一半,占比只剩6%。

老实讲,英伟达之前太依赖中国市场了,现在遇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供应链一不稳就扛不住。

反观国内,2024年国产AI芯片出货量超82万张,市场份额从之前的一点点涨到30%,Bernstein还预测2025年英伟达份额会降到54%,如此看来,国产芯片蚕食市场的速度比想象中快。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跟美国的限制脱不了关系。

2025年4月,美国先禁了英伟达H20对中国出口,7月恢复了却要收15%的收入,后来又查出H20有“漏洞后门”约谈厂商,8月还传停产,最近又搞反倾销调查。

国内AI企业本来想靠着英伟达芯片稳扎稳打,可这么一折腾,供应链安全根本没法保证,无奈之下只能加速自研。

毕竟AI这行得长期投入,总不能一直被别人卡脖子,芯片自主可控这事儿,现在成了刚需。

说到芯片自研,其实手机圈早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以前智能手机刚起来的时候,芯片全靠高通、联发科这些通用厂商,手机厂商想搞点不一样的都难,还得交高额专利费,苹果2016年光给高通的专利费就有28亿,占当年利润的6%。

后来苹果自己搞了A4芯片,华为也推出麒麟芯片,才摆脱了这种依赖。

我之前还琢磨,手机芯片和AI芯片能有啥关系,后来发现两者逻辑其实一样,通用芯片看似兼容广,可到了具体场景里,要么成本高,要么适配差,根本满足不了定制化需求。

现在AI行业的重心慢慢从“训练”转到“推理”了,英伟达CEO都说,AI推理token的生成量一年涨了10倍。

推理场景对成本、功耗、延迟要求更高,英伟达的通用GPU在这方面就没优势了。

国产定制芯片刚好补上这个缺口,去掉冗余功能,专门针对推理优化,效率比通用GPU高不少。

2025年国内AI推理场景规模涨了80%,金融、安防这些领域对低延迟芯片需求特别大,定制芯片刚好能满足这些需求,并非明智之举吗?显然不是,这是顺应行业趋势的选择。

华为麒麟芯片当年和鸿蒙系统深度融合,让华为手机有了独特优势,现在AI芯片也在走类似的路。

阿里PPU适配了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华为昇腾和自己的算力集群结合,百度昆仑芯也在优化大模型适配。

毫无疑问,这种软硬件协同的模式,能让AI芯片的性能发挥到最大,还能形成自己的生态。

以前国内是单纯买算力,现在开始自己建生态,从“算力消费者”变成“生态构建者”,这才是“华为时刻”真正的意义。

总的来说,国产AI芯片的崛起,不只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无奈之举,更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阿里PPU、百度昆仑芯、华为昇腾的突破,让中国AI有了自主可控的底气。

未来只要继续在研发上投入,把产业链协同做好,国产AI芯片肯定能在更多场景落地。

说实话,从被卡脖子到能和英伟达掰手腕,这一路走得不容易,但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中国AI的“华为时刻”,才刚刚开始。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