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新友:去新疆干啥?好事在“花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3:41 2

摘要: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国科协之声走近“花生院士”张新友,听他扎根新疆,带领团队分享花生育种创新、联合新疆探索规模化种植,以及科技赋能农民、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故事。

中国科协之声原创栏目。与大家对话,前沿探索娓娓道来,用科学初心与热忱同您交流。

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国科协之声走近“花生院士”张新友,听他扎根新疆,带领团队分享花生育种创新、联合新疆探索规模化种植,以及科技赋能农民、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故事。

张新友院士手捧着自己培育出来的花生品种

【人物简介】

张新友 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

到新疆种花生

目前我们正与新疆开展相关项目合作。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沙壤土面积广阔,这些条件非常适合花生种植,在我看来,新疆发展花生产业的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需要不断突破。首先是种植习惯问题。当地农民长期习惯于种植棉花,棉花种植面积大,且相关技术已十分成熟,从农民角度出发,种植棉花更为省力。其次是政策补贴因素,国家对棉花种植有补贴政策,这对农民而言吸引力很强。不过,从市场角度考量,国家棉花补贴政策的持续时间、补贴强度能否长期维持,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此外,从作物布局来看,长期连作棉花也会对土壤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基于此,我们一直向新疆有关部门建议,保障国家棉花、油料安全要统筹考虑,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实现保障棉花、油料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多赢。

第一条建议是尝试发展花生与棉花轮作。可以考虑拿出一定比例的棉田用于与花生轮作,平均五年左右一个轮作周期。与花生轮作能改善棉田生产条件,减少长期连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算总账,棉花总产量未必会下降,同时还能增加花生种植面积,这是扩大新疆花生生产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第二条建议是利用幼龄果园套种花生。新疆有不少幼龄果园,在果树尚未长高时,行间空间较大,而花生适应性比较强,适合在幼龄果林间套种。同时,花生作为豆科作物能够固氮,与果树套种有利于提高果树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第三条建议是在次宜棉区扩种花生。新疆部分地区光温条件并不十分适合棉花种植,但由于缺乏更合适的替代作物,加上棉花补贴政策的影响,农民仍选择种植棉花,实际上,次宜棉区种植棉花的效益并不理想。若在次宜棉区改种对光温条件要求不如棉花高的花生,会获得更好的效益。

第四条建议是优化南疆地区的种植结构。南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热量条件优越,目前当地主要种植冬小麦、夏玉米和大豆。从前期初步试验结果看,若将玉米、大豆改种花生,效益会更显著,因此可考虑在南疆发展“冬小麦+夏花生”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

通过上述途径,新疆花生种植面积一定会稳步扩大。但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花生销路的问题——目前新疆缺乏大型花生加工企业,花生收获后若长途贩运到内地,物流成本会很高。所以我们也在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希望未来能在新疆投资建厂,实现花生就地生产、就地加工。

同时,新疆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中亚和欧洲地区基本不种植花生,借助中欧班列等便捷的陆路通道,新疆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优质花生向中亚或欧盟出口的重要基地,从而开辟解决新疆花生销路问题的一条新路径。

不过这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在新产地投资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若没有一定规模的原料供应,企业不会轻易布局,因此还需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增强互信,全力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张新友院士在新疆石河子花生田里实地与农民交流

创新持续深化

我投身花生育种研究已有四十余年,期间始终依据生产需求调整育种目标,推动科研创新持续深化。

近年来,我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两大方向。

一是培育“高油酸+”类型的花生品种。高油酸是花生极具价值的性状,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备一定保健功能,我们期望未来所有花生都能成为高油酸类型。在此基础上,为延长花生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我们针对不同用途培育专用型品种,这便是“高油酸+”概念的核心。

从具体用途来看,在油用方面,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约百分之三十五,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提升自给率的关键,因此,我们致力于培育高油酸且高含油量的油用型花生品种,力求在有限土地上产出更多优质油脂。在休闲食品领域,考虑到人们追求健康、减少植物油摄入的需求,我们尝试培育高油酸、高蛋白质含量、低含油量的食用型花生品种。而针对消费量可观的鲜食花生,比如夏季常作为休闲搭配的水煮花生,我们则培育高油酸、高含糖量,富含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等潜在健康作用)等功能成分的花生鲜食品种。针对花生酱、花生饮料等加工企业的需求,我们量身打造企业关注的品质性状,全方位增强高油酸花生的专用性。

二是加强育种技术的创新。在传统育种技术之外,我们不断探索提升花生育种效率的方法。通过深入解析各类性状的遗传特点,克隆关键基因并为其找到特有的分子标签,实现从依赖大田经验选种到分子水平选种的转变,以此大幅提高育种效率。基因编辑技术是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先进育种手段,我们也已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花生育种研究中。

不过,基因编辑产品投入生产需经过严格审批程序,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我们已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造出如具有稻香味、高维生素C含量、抗除草剂等新的花生类型,这些品种的研发旨在不断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提升花生价值。但是我们也非常关注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切,在未通过严格安全审批程序之前,我们绝不会将基因编辑产品投入市场。

让花生“走出去”

我国不仅是花生种植大国,更是当之无愧的花生生产强国。从种植规模与产量来看,我国花生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200万亩以上,约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5%。而凭借较高的单产水平——我国花生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我国花生总产量占全球的35%,也就是说,我们仅用全球百分之十五的种植面积,便产出了全球百分之三十五的花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从全球花生分布来看,其分布并不均衡。尽管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种植花生,但分布比较集中,前10个国家的花生种植面积占全球的74%,总产量更是接近全球的80%。在这10个主产国中,亚洲有中国、印度、缅甸三个国家,非洲有六个国家,而发达国家仅有美国。

以我国当前的花生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在这些主产国中无疑处于领先位置。我国的花生品种与栽培技术有着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品种和技术“走出去”,以此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外交。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稳步推进。

张新友院士与外国同行在田间交流

跑好“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参加2025“典赞·科普中国”活动时,看到众多年轻人创新的科普形式,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科普是惠及大众的重要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创新的种子与科普的种子,意义非凡——唯有让年轻人主动学科学、爱科学、普及科学,科学的力量才能真正扎根生长。

张新友院士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花生种植经验

在我看来,在田埂地头给农民朋友做生产指导,本质上也是一种科普。科技推广的过程,本身就是将专业知识普及给大众的过程。只不过,科研常被认为是深奥的领域,要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紧密连接,中间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把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这正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是科普的方式与场景不同而已。

张新友院士在科普活动中,给青少年讲解如何种花生

我们常说科技成果转化要破解“最后一公里”障碍,追根溯源,正是需要科普与推广工作进一步深入持久下去。从大的层面来看,技术推广本身就是科普的一部分。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创新是科研的基础,但要在产业中实现创新的初心、让成果真正发挥价值,就必须做好后半程工作,而这离不开科学普及。

这种工作状态与方式的调整,对年轻人而言尤为明显。不少青年科技工作者因在校期间主要侧重于学习科研方法,做起实验室工作会更得心应手。但随着阅历增长和对产业了解的加深,大家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会逐渐提升。

当然,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重要奖项,都会让人感到高兴。但当看到农民朋友运用我们的成果,实现了增收、走上了致富路,这种回报更现实、更实在,内心会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

落地生花

前不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技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对兵团某部花生示范田实收测产,以平均亩产803.4公斤的成绩,再度刷新新疆地区花生和全国高油酸花生单产纪录。这一数据远超全国270公斤的平均单产水平,充分印证新疆的光热资源与农业生产条件非常适宜花生种植,产业前景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刷新纪录的试验田,曾在2024年创下658.24公斤/亩的千亩方单产纪录。过去一年,研究团队通过筛选适宜高油酸花生品种,进一步集成良种良法、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尤其优化花生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让灌溉施肥更精准可控,既保障花生坐果率与品质,实现群体数量优化、增产潜力释放,还同步降低成本,尽显科技赋能的价值。

看到自己培育的花生大丰收,科技赋能的成果显著,张新友院士特别高兴

而要让此类科技成果真正落地,技术推广与科普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要多做,更需做实。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对象是注重实际的广大农民,一项成果或技术,唯有让他们看到效果、听懂原理、学会操作,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正是科普真谛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们会投入大量精力推广先进科研成果: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直观看到田间实效;再以集中培训、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回乡青年,部分交情已延续三四十年,至今仍保持频繁沟通。我常会主动致电询问他们的生产情况,比如降雨是否适宜、种植有无难题、市场价格如何、保险能否落实?他们也会通过私信或电话探讨沟通。在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农民身上潜藏的巨大智慧——我们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许多重要科研课题也受其实践启发。这种双向交流与互助,既推动技术落地,也为科研注入更多贴近实际的思路。落地生花,就像花生那样,扎进泥土,长出最繁茂的果实。

编辑手记

初见张新友院士,他一头花白头发格外显眼,可聊起花生育种与新疆种植时,眼里满是光,笑意总挂在脸上。听他讲四十余年扎根花生研究,既在实验室里攻坚分子育种,又往田间地头跑,手把手教农民种花生,更加明白“科技赋能”从不是空话——他把复杂的技术“翻译”成农民能懂的操作,让良种良法在新疆的土地上结出亩产803.4公斤的果实,这便是最实在的科普,也是对“最后一公里”最好的破解。

他说看到农民增收致富,比拿奖项还开心。明明数十年付出无数,却总轻描淡写“没啥”,这份对热爱的坚守、对农民的牵挂,格外动人。如今不少年轻人困惑科研的意义,而张院士用行动给出答案: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是既能伏案搞研究,也能弯腰接地气,让科技变成农民手里的“致富钥匙”。这份务实与热忱,正是对年轻一代最生动的引领。

中国科协之声编辑 刘炎迅

口述:张新友

责编:刘炎迅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