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产到户真让农民成了一盘散沙?这或许是对改革开放最大的误解。当人们以"分散化"否定农村改革的成果时,却选择性忽视了数亿农民用脚投票的选择——从饿肚子到吃饱饭,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人力耕作到无人机播种,这场持续四十年的伟大实践,恰恰证明了中国农民从未失去团结的力
包产到户真让农民成了一盘散沙?这或许是对改革开放最大的误解。当人们以"分散化"否定农村改革的成果时,却选择性忽视了数亿农民用脚投票的选择——从饿肚子到吃饱饭,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人力耕作到无人机播种,这场持续四十年的伟大实践,恰恰证明了中国农民从未失去团结的力量。
争论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时,他们打破的不仅是"大锅饭"体制,更开启了对农村组织形态的重新定义。此前三十年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劳动虽看似整齐划一,但工分制下的"出工不出力"、强制摊派的义务工、户籍锁死的流动限制,早已让农民陷入"集体贫困"。1977年全国粮食库存仅够维持15天,8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34元,这些冰冷数字撕破了"组织严密"的假象。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场变革的推动者中,有位特殊人物——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这位出身山东农村的领导干部,青年时期亲历过农民"逃荒要饭"的惨状。他力排众议支持小岗村改革时曾说:"只要能让农民吃饱饭,杀头坐牢我来顶!"这种对农民生存权的尊重,成就了农村改革的底层逻辑。
随着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的逐步分离,中国农村上演着静默革命。在山东寿光,菜农王乐义带头组建合作社,将分散的4.3万亩菜地整合成"绿色车间";在黑龙江克山,农机大户李凤玉购置18台联合收割机,组建跨省作业队,年服务面积超10万亩。这些新型组织形态,完全不同于公社时期行政命令式的"伪集体",而是市场机制催生的自由联合体。
网络上至今流传着两种对立观点:支持者认为"包产到户解放了生产力",反对者坚称"解散集体导致水利荒废"。当四川都江堰灌区农民通过用水协会民主管理千年古堰时,山西某地却因强推"集体农庄"引发群体事件。这种反差印证了关键问题:真正的组织力源于自主选择,而非行政强制。
对比1958年大寨模式与当今褚橙庄园更具启示。前者靠政治运动维持"铁板一块",后者凭技术标准凝聚600户果农;前者亩产始终徘徊在300斤,后者创造亩产值超10万元的现代农业奇迹。两种组织形态,高下立判。
2023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5.55亿亩,223万家合作社覆盖近半数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95万个。这些数字背后,是农民用契约精神重建的组织网络。在江西赣州,果农通过"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将脐橙卖到每斤8元高价;在河南临颍,5G智慧农田让分散承包户共享无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
**事件影响**这场持续四十年的制度变迁,重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不再是听命行事的"生产工具",而是拥有土地权益、社保体系、市场议价能力的现代公民。
当有人怀念公社时期的"组织严密",可曾想过那是以剥夺农民自由为代价的虚假团结?今天的中国农村,既有家庭经营的灵活性,又有市场协作的组织性,还有国家保障的兜底性——这种"统分结合"的现代化治理,难道不比行政捆绑的"大集体"更具生命力?历史早已证明:给农民尊严,他们自会创造秩序。
来源:民生大于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