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微光”的守护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4:56 1

摘要:江苏省徐州市九里新苑社区活动室里,青年志愿者刘域轩手捧书本站在一群孩子中间,孩子们眼神专注,一字一句地跟着朗读……这间小小的“周末课堂”已经持续了五年,尤其是寒暑假,每天从上午九点到傍晚五点,总能看到一群年轻的身影在面积不大的“教室”里,带着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8期

“心愿微光”的守护者

文—刘小微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新苑社区活动室里,青年志愿者刘域轩手捧书本站在一群孩子中间,孩子们眼神专注,一字一句地跟着朗读……这间小小的“周末课堂”已经持续了五年,尤其是寒暑假,每天从上午九点到傍晚五点,总能看到一群年轻的身影在面积不大的“教室”里,带着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

这群年轻的志愿者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行走的‘青春课堂’”实践团成员,他们以“零缺席”的执着,为社区一百余名困境儿童建起学习的乐园、心灵的港湾。2020年暑假,实践团首次走进九里新苑社区,作为徐州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集中区,社区现有住户1200户,是一个有着1916名残疾人、663名精神智力障碍患者的特殊社区。从2020年暑假之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用坚持不懈和青春热爱,写下了一段段关于陪伴与成长的温暖故事。

“梦”开始的地方

志愿者小茹是在这个社区长大的孩子。多年前,她也曾端坐在这间社区的“课堂”里,仰头听着年轻“老师”讲课。儿时的她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梦想:“我想当医生,治好我妈妈的病。”没人知道,她的母亲长期受精神疾病折磨。

像小茹这样怀有梦想的孩子,在这个社区并不少见。小豪想在菜市场有个自己的摊位,小逸想去广阔的天地追寻梦想……年幼的他们早早地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夹缝里多挣一枚硬币,地摊旁、马路边,夜市的灯火下、集市的喧嚣中,穿梭着他们稚嫩却忙碌的身影。而这些梦想,早已深深扎根在实践团每一位志愿者的心里,化作不能忘却的使命。

实践团成员与社区的孩子在一起

为了解决这些孩子的现实问题,实践团的志愿者开展了一对一帮扶,他们不仅尽力为每一个孩子实现当下的愿望,更守护着他们走向更远的梦想。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从最开始的1个、2个,至今已有172个儿童。如今,不少孩子已经长大,大多步入了大学校园。而曾经的那个小女孩虽然没有成为医生,却依然选择回到这间“教室”,走上“讲台”传播知识、传递温暖。她用温柔的声音、明亮的眼神,接住了一个个孩子怯生生的目光,就像接住了多年前那个渴望被看见的自己。

孩子们的“临时家人”

为了更精准地帮扶每一个孩子,志愿者提前走访社区、深入家庭,细致摸排:有些孩子因父母忙于生计,课业长期无人辅导;有些孩子因经历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还有一些孩子,内心渴望着绘画、手工等趣味活动,却因高昂的兴趣班学费望而却步。基于孩子们的各类需求,志愿者将课堂内容系统性地划分:从最基础的拼音、算术,到初中数理化课程。他们合理设计教学模块,遇到基础薄弱的孩子,还会量身定制“个人学习小计划”,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拆解难点,反复讲解,直至孩子真正理解掌握。在生活与心理关怀方面,察觉孩子情绪低落后,志愿者会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促膝谈心,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孩子如何调节情绪。若见到孩子衣物破旧、文具残缺,志愿者也常常自费购置,悄悄送到孩子手中。在技能拓展方面,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手工、绘画、编程等新技能,再一步步教给孩子们。暑假时,大家一起用废旧纸箱做创意手工,用彩笔描绘“我的梦想”。

小乐和小蕊兄妹,是公益课堂帮扶对象群体的缩影。母亲因精神疾病无法正常陪伴孩子成长,后又因胰腺癌不幸离世;父亲同样患有精神疾病,兄妹俩只能由年迈的姥姥艰难抚养。曾经的他们,因缺乏亲情陪伴而性格怯懦,不敢与人对视。志愿者不仅在课上耐心引导,更将关怀延伸至兄妹俩的家庭生活:周末上门辅导功课、陪伴阅读,帮老人做饭打扫卫生,甚至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为他们购置新鞋和画本。如今,小乐已能主动举手分享校园趣事,小蕊画笔下的世界也不再灰暗,取而代之的是耀眼的太阳和一张张笑脸。

实践团成员与社区的孩子在一起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曾经成绩落后的小雨,在志愿者系统辅导下,顺利考入了心仪的初中;内向寡言的小婷,通过手工课程逐渐开朗起来,还主动做起了课堂“小助手”;留守儿童小杰,每逢假期最盼望的便是“去公益课堂找哥哥姐姐”。多年来,孩子们的成绩显著进步,性格越发开朗阳光。有家长对志愿者说:“你们就像孩子的‘临时家人’,帮我们撑起了这个家!”

共筑“梦想小屋”

在对小杰的家庭走访中,志愿者推开屋门,看见的是狭小昏暗的房间与破旧的家具,小杰正趴在矮凳上,一笔一画地写着作业,尽管环境简陋,他却从未多言。这样的孩子,远不止一个。志愿者发现,一张书桌对许多家庭而言或许平常,却是这些孩子改善学习条件、支撑梦想的重要起点。为此,他们联合社区发起“梦想小屋”改造计划,并邀请学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为孩子们量身打造属于他们的学习空间。当第一批书桌送进孩子们家中时,孩子们轻轻抚摸着桌面,眼里满是光芒。

十岁女孩楠楠,至今让所有志愿者印象深刻。当志愿者走访她家时,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拥挤局促感,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房间很小,旧书桌边堆满杂物,大家默契地开始清理。就在这时,一阵微弱而急促的呼吸声传来,循声望去,在靠墙的双人床上、堆积的衣物深处,竟蜷缩着一名七八岁的男孩。他瘦弱佝偻,脖颈无力地歪向一侧,每一次呼吸都有些费力,双眼半睁,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不声不响,唯有艰难的喘息证明他仍在顽强地活着。那一刻,所有志愿者都沉默了,他们不约而同放轻了动作,生怕惊扰到他。志愿者孙壮壮不禁眼眶湿润,他望向正在仔细擦拭新书桌的两鬓斑白的孩子母亲,忽然明白:这张书桌,不仅是为女儿楠楠撑起的一方学习天地,更是照进这个家庭的一束微光。它承载着一位母亲最朴素的心愿,想让女儿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也让那个藏在床角的孩子,能被这个世界更温柔地看见。

1800天“零缺席”

从进入社区的第一天起,实践团的成员们就共同立下了一条“铁规矩”:寒暑假期间,每天从早晨9点到下午5点,“课堂”全天开放,周六周日同样风雨无阻,坚持8小时持续陪伴。没有假期的远游计划,也少有周末的放松休息,他们将大部分时间与心血都倾注于这间社区“课堂”,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默默守护。5年,1800多个日夜,实践团队从未让公益课堂“断档”。

一个暴雨突袭的午后,徐州街道积水成河。志愿者吴琪骑着电动车冒雨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社区。推门时,她浑身湿透,鞋袜浸满雨水,却只是笑着说:“答应了孩子们,不能让他们白等。”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那天,感冒的她带病坚持上完课,直到送走最后一个孩子才去打点滴。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出现在课堂,却悄悄把凳子挪到角落,既不离岗,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靠近风险。

他们的坚守,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心,也悄然唤醒了更多善意与行动: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加入志愿队伍;社区中,居民们时常送来水果、文具和关切的问候。公益课堂从最初的“两人行”,渐渐汇聚成一支“众人帮”的温暖力量,成为了九里新苑社区家喻户晓的“暖心名片”。截至2025年8月,实践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突破2万小时,公益课堂服务覆盖超1万人次,并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实践团队”“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称号。

实践团成员为孩子送学习桌

他们用5年、1800天“零缺席”的日夜坚守证明:志愿服务,从来都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而是日久天长的选择与承诺。他们的故事,正是当代青年社会责任的真实践行,如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微光,照亮无数困境儿童的成长之路,也让公益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静默生根、抽枝发芽、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