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午在公司食堂吃饭,邻桌几个应届生正围着手机扒拉,声音里带着点无奈:“你看那个北京市科协的岗,都317个人抢一个了!我早上填完信息过审,现在排名都100多,这竞争也太吓人了吧?”
中午在公司食堂吃饭,邻桌几个应届生正围着手机扒拉,声音里带着点无奈:“你看那个北京市科协的岗,都317个人抢一个了!我早上填完信息过审,现在排名都100多,这竞争也太吓人了吧?”
我凑过去扫了眼他们手机上的报名数据,还真不是夸张。2025年9月26号北京选调生报名一截止,官方就晒出了数字:过审人数直接冲到5.2万,比去年多了6000人,可总共就招930个岗位,平均下来快50个人抢一个坑。更有意思的是,超三成考生都盯着那几个“香饽饽”岗位,把“卷王岗”的竞争比直接推上了三位数。除了科协那个岗,体育局的足球竞赛管理岗也有194人抢一个,简直是应届生里的“神仙打架”。
要说这报名热,先得说说门槛有多高。2026年北京的定向选调,不是随便哪个大学都能报,只对43所“双一流”高校,还有25所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开放。比如清华的工科、央财的应用经济学这些,得是精准对口的顶尖学科才行。更关键的是,从2025年起,定向选调彻底不招留学生了;就算是那个优培计划(相当于更高级的选调),也得是软科世界前100高校的研究生,而且本科还得是国内认可的双一流院校。这么一卡,能报名的本来就是应届生里的“尖子生”,竞争能不激烈吗?
再看大家挤破头的“卷王岗”,其实特点特明显。大多是市级单位,专业限制又不严,发展空间肉眼可见。就拿科协那个岗来说,市级单位,不用去基层,还能接触到各类科技组织,对想做公共管理的年轻人来说,起点就很高。反观有些基层执法岗、专业技术岗,比如郊区的市场监管执法岗,要求法学专业还得有基层服务期,竞争比才3:1,甚至还有没报满的。
为啥差这么多?应届生心里都有本账:市级单位不仅起点高,最实在的是能直接解决北京户口。这对想扎根北京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刚需。而且像发改委的政策研究岗、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岗,能接触到城市发展的核心工作,比如参与制定产业政策、分析环境数据,对个人能力提升帮助很大,以后不管是在体制内发展,还是跳槽到相关单位,履历都好看。
当然,这么多人愿意“卷”,也和岗位的实际保障分不开。北京选调生的待遇,在同类岗位里算很有竞争力的:市级单位年薪能到19万,核心岗位接近25万,还能享受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这些配套福利。更重要的是职业发展有清晰路径,不是招进来就不管了。比如延庆区这几年招的选调生,都会先派到文旅局、信访办这些一线岗位锻炼1-2年,跟着老同事学处理实际问题;表现好的,还能根据特长统筹调配到更合适的岗位,这种“培养式”的发展模式,比那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吸引人多了。
从高校数据也能看出来,2025年中央选调生录取里,人大、北师大、清华占了前三,这几所学校本来就擅长公共管理、法学、社会学,他们的毕业生跟这类岗位适配度高,自然愿意来竞争。
不过仔细看,这波“卷”里也藏着理性,不是瞎扎堆。虽然热门岗位挤破头,但不是所有岗位都这么火。那些明确要求5年基层服务期、或者需要专业技术资质的岗位,比如郊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岗,要求农学专业还得有相关证书,竞争就温和很多。而且考生选岗越来越精准:金融岗基本是央财、外经贸的学生在报,科技类岗位则是北航、北邮的应届生扎堆,专业匹配度比往年高了不少。
这也难怪,毕竟选调生录用后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要是岗位和自己专业不搭、不适应工作内容,考核不过关还会被调整,盲目跟风反而得不偿失。就像我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本来想报那个科协岗,后来一看岗位内容是组织科技交流活动,更偏向文科,最后还是选了海淀区的大数据管理岗,专业对口,竞争比也没那么夸张,才80:1,他说“至少干着顺手,不至于进去了啥都不会”。
背后还有个重要原因:北京对想要的人才,画得越来越清楚了。2026年的招录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了超76%,博士在优培计划里占了近四成,重点招经济金融、城市规划、信息技术这些北京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比如延庆区,这几年在搞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近三年招的公务员里,研究生占比从35.4%涨到56.4%,还特意招了61名农业、旅游专业的人才,就是为了匹配当地的发展需求。这种“缺啥补啥”的招人导向,让真正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愿意来竞争,形成了个好循环。
可能有人觉得,这么高的竞争比,没必要非得挤进去。但换个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年轻人对公共服务岗位的认可在提升。以前不少名校生毕业优先选互联网、投行,觉得赚钱多;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机关单位,参与城市治理。就拿清华来说,2024届有27人去当定向选调生,还有80人去基层服务,比去年多了16.5%。
这些年轻人带着专业知识到岗位上,其实能给公共服务带来新视角。比如懂数字技术的,能帮着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学金融的,能参与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帮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学环境的,能更科学地规划生态保护方案。这种人才流入,对城市发展来说是好事。
而且北京也没光等着大家来报名,还主动想办法让“选拔”变成“共赢”。除了常规的招录公告,还会进校园宣讲、找校友分享。延庆区近三年就进了10多家高校,开了20多场宣讲会,线上直播观看都超5700次,就是想让考生提前了解岗位到底是干啥的,别盲目报考。录用后还有职业导师带、实践锻炼等培养措施,比如给每个选调生配一个单位的中层领导当导师,手把手教怎么写材料、怎么处理群众问题,不是招进来就不管了。
食堂那几个应届生后来还在聊,有人说“实在不行就报郊区的岗,竞争小还能沉下心做事”,有人打算再看看岗位要求,“别光盯着热门,得找自己能干明白的”。其实这也挺好,北京选调生这波热度,从来不是简单的“瞎扎堆”,而是门槛筛选、岗位吸引力、城市需求和个人选择凑一块儿的结果。
超三成考生挤“卷王岗”,是看中了市级单位的发展空间和户口福利;而那些选择基层岗、专业岗的人,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对城市来说,精准招到需要的人才,能为发展添动力;对年轻人来说,不管是挤热门还是选冷门,选对适配自己的路,比啥都重要。这股热的背后,说到底是人才和城市的双向奔赴,也是年轻人职业选择越来越成熟的样子。不再只追表面的“火”,更在乎“能不能干得踏实、有没有价值”。
来源:健康趣话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