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班固、魏征、韩愈的一封信——“慷慨悲歌”属于中山而非燕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3:01 1

摘要:班固、魏征(长孙无忌)、韩愈先生,见字如晤。今日飞鸿,不为别事,只为澄清一桩公案。只要提起河北,人们必然来一句——“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成了河北的标签。可事实是这样吗?非也!非也!其实,“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名言说的是中山国的民风民性。

班固、魏征(长孙无忌)、韩愈先生,见字如晤。今日飞鸿,不为别事,只为澄清一桩公案。只要提起河北,人们必然来一句——“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成了河北的标签。可事实是这样吗?非也!非也!其实,“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名言说的是中山国的民风民性。

据李占才先生研究,《吕氏春秋》提到了鲜虞中山国人“康乐歌谣好悲”的特性。行文非常明确特指鲜虞中山国,丝毫不干其他诸侯国。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把“康乐歌谣好悲”定稿为“悲歌慷慨”。而“悲歌慷慨”也是明确只指鲜虞中山国,丝毫也不涉及别的诸侯国。

“悲歌慷慨”的专属所有权,开始被人悄悄撼动和篡改,始作俑者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先生。班固先生,您在《汉书.地理志》中,把《史记》描述鲜虞中山国人民风民性那段话重复了一遍,可是千不该、万不该,您不该将其改为“赵、中山……悲歌慷慨”。您的大笔一挥,不仅动摇了鲜虞中山国人对“悲歌慷慨”的独占专有性,还离谱地把赵国放在了鲜虞中山国的前面。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您这一改给后人在这个问题上开了个“乱贴标签”的口子。

悲夫!至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和长孙无忌组织编纂《隋史》。魏征和长孙无忌先生,您们在《地理志》中重提“悲歌慷慨”,但是您们更加地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对其产生的地域又进行了极度地扩大:“冀、幽之士钝如椎……故《班志》述其士风,悲歌慷慨。”好家伙,您们在班固的基础上,把“悲歌慷慨”的地域又扩大到了整个冀、幽地域——包括了今天的陕西、山西、内蒙、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辽宁。如此广大的地区,竟然都成了“悲歌慷慨”的发源地,而真正的发源地——鲜虞中山国却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看来,好大喜功,是文人们的通病!

真正正式把“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顶帽子送给燕赵的,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先生。韩愈先生,您在《送董邵南序》中,就直接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既简练又朗朗上口。在您之后,也许是名人效应,人们就把“慷慨悲歌”的标签彻底贴在了燕赵头上,只字不提鲜虞中山了。您首开其恶,后人便心安理得、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只要一说起河北来必然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再也不知“鲜虞中山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了。甚至还把从卫国跑到燕国没几天的死士荆轲,也说成是燕赵的“慷慨悲歌之士”,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呜呼,韩愈先生,您居功至伟。

至此,“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所有权的归属,已经是毫无悬念、水落石出了。班固、魏征(还有长孙无忌)、韩愈先生,您们若地下有知,想必也该自省吧?那对于我们今人来说,也应当实事求是,不要再谬种流传。今后,若再提及“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请加上“中山”两个字!这既是对“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版权所有者的尊重,也是我们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一个态度。

写在最后——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燕赵代表不了河北,燕赵文化也代表不了河北文化!或者说,如果能代表,也是代表性不足。尤其是,国人言必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居然是剽窃、偷盗、劫掠的古中山国的文化。难道,还原一个史实,就真的这么难吗?

来源:微历史之中山古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