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去年还天天在朋友圈晒“拉新KPI完成率”,今年却愁眉苦脸跟我说“手里三个微信群都快成死群了”。
我有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去年还天天在朋友圈晒“拉新KPI完成率”,今年却愁眉苦脸跟我说“手里三个微信群都快成死群了”。
这事儿在2025年真不新鲜,现在还把社群当“流量池”玩的,基本都卡在了瓶颈里。
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怎么把社群从“没人说话的死群”,变成能自己转起来还能赚钱的“价值飞轮”。
想做社群,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先拉几百人进来再说”,我那朋友一开始也这么干。
本来想照搬别人的“互联网运营交流群”模式,拉了两百多号人,结果除了发广告的就是潜水的,一周不到就没人说话了。
后来他才琢磨明白,社群得先有“价值内核”,就跟人得有心脏似的,没这玩意儿根本活不了。
那这“心脏”咋定,得先想清楚俩事儿,一是群友真需要啥,别搞模糊定位。
比如“运营交流”就太虚,改成“帮运营人解决增长瓶颈的策略群”,群友一进来就知道“我在这儿能拿到实打实的办法”。
就像我关注的一个投资社群,不搞虚头巴脑的分析,专门帮群友找“减少信息差”的渠道,比如提前对接行业报告,这样的群谁愿意退?
二是这社群在你生意里到底干啥用,有的社群是用来拉新的,比如丁香医生的健康群,发点免费的养生指南,慢慢就把人引到付费服务里。
有的是用来留客的,像得到的课程群,买了课的人在群里能问问题、交作业,续费率比没群的高不少。
我那朋友后来把社群定位成“用户共创群”,拉了几十个核心用户帮着提产品建议,没想到还真搞出了两个受欢迎的功能。
搞懂了价值内核,接下来就得让社群自己“动”起来,总不能天天靠你发内容吧?
这就需要搭三个“行为回路”,说简单点就是让群友愿意发内容,愿意交朋友、还愿意拉新人。
先说内容这块,很多人愁“没人发东西”,其实是门槛太高了。
我知道小红书有个创作者社群,新人进群不用怕没话说,管理员会给“每日选题模板”,比如“3个职场效率工具推荐”,照着填就行。
发了内容还得有反馈,比如给个徽章、算点声望值,让群友觉得“我发的东西有人当回事”。
之前我进过一个没反馈的群,发了条干货没人理,后来再也没发过。
然后是交朋友,光有内容没互动,社群还是冷的。
混沌学园的社群就挺会玩,新人进群不用发红包,而是填“职业标签+想解决的问题”,AI会自动匹配同行业的人。
还会搞“线上辩论赛”,比如“做产品先看功能还是先看体验”,聊着聊着就熟了。
更别说线下活动了,生财有术经常搞“城市漫步+行业聊天”,线上聊一百句,不如线下见一面实在。
最后是拉新人,别总想着花钱推广,群友才是最好的“宣传员”。
36氪的产业社群就这么干,把群里的优质讨论整理成“脱敏白皮书”,发在网上,想看完整内容就得进群。
拉新人也别给现金奖励,给点“身份权益”更管用,比如推荐3个人进群,能跟行业大佬1V1聊一次,这比发几十块红包有吸引力多了。
免费的社群看似没成本,其实最“贵”,你得天天维护,还没收益,时间长了肯定撑不下去。
所以得设计个“赚钱的路子”,让社群能自己造血,第一种是会员费,适合高价值的社群。
得到高研院的社群就这么干,年费一万多,不是谁都能进,得提交资料审核。
一开始我觉得太贵了,但看里面的群友都是企业管理者,能对接不少资源,也就觉得值了。
这种群的关键是“门槛即价值”,要是谁都能进,反而没人愿意花钱。
第二种是靠增值服务赚钱,社群先免费拉人,再推付费服务。
暖石的运营社群就是这么玩的,免费群里发基础的运营资料,想深入学的就报训练营,3999块钱还包就业推荐。
我有个朋友就在里面报了班,说“先在免费群里觉得有用,才敢花钱报课”,这就是“信任孵化”,急着推付费反而没人信。
第三种是做平台,让群友在里面做生意,你抽点佣金。
生财有术就做得不错,群里有企业找人才,有职场人找工作,对接成功了抽点服务费;还有品牌找KOL合作,也能抽成。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最难,得有足够多的人、足够高的信任度,但一旦做起来,收益也最稳。
如此看来,2025年做社群真不是“拉个群就行”,得把它当成一个正经产品来做。
从定价值内核,到搭增长引擎,再到设计赚钱闭环,一步都不能少。
我那朋友现在常说,产品经理再也不是“画原型、写PRD”就够了,还得会当“生态设计师”,懂人心、会定规则、能算明白账。
别再盯着短期的流量玩法了,用产品思维好好打磨一个社群,不仅能赚着钱,还能让群友之间真的产生有意义的连接。
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能留住人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价值”。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