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地方可是中国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更是大熊猫的“老家”,现在这儿的科研人员,正一门心思护着大熊猫的“口粮”,竹子,毕竟对熊猫来说,没了竹子可就真没法活了。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刚在浙江杭州举行,我一看到这消息,立马就想到了四川阿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这地方可是中国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更是大熊猫的“老家”,现在这儿的科研人员,正一门心思护着大熊猫的“口粮”,竹子,毕竟对熊猫来说,没了竹子可就真没法活了。
说实话,大熊猫这“国宝级吃货”看着憨厚,对吃的还挺挑,20多种主食竹里,就偏爱冷箭竹、拐棍竹和箬竹这几种。
这些竹子长在海拔700米到3500米的地方,温度和降水都得刚刚好,冷箭竹就喜欢年均温0到8℃、年降水量800到1200毫米的环境,差一点都不行。
春夏季节,熊猫专挑竹笋吃,毕竟竹笋营养足还容易消化,粗蛋白含量能到12%到18%,对要繁殖的熊猫来说太重要了。
天气一暖,竹笋从山下往山上冒,熊猫就跟着往上挪,这“逐笋而居”的本事,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跟踪它们的科研人员了。
到了秋冬,竹笋没了,它们就改吃竹叶和竹茎,本来想觉得熊猫吃竹子挺省心,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特别低,吃下去的竹子也就17%到18%能消化掉,无奈之下,每天得啃12到38公斤竹子才够。
这么算下来,竹林要是出了问题,比如长得零零散散的,熊猫找吃的范围就小了,搞不好会营养不良,连繁殖都受影响,种群数量都可能往下掉,2008年汶川地震那回,卧龙的竹林遭了不少罪。
当时我还以为竹子长得快,坏了也能很快恢复,后来才知道,竹类资源一旦被破坏,得等20到30年才能缓过来。
这十多年里,工作人员没少忙活,又是封山育林,又是限制无关人员进核心区,每个月还得巡查个两三次,记录竹子长得怎么样。
如此看来,现在冷箭竹长得健康,没病虫害也没开花枯死,竹笋出得也多,还真不是运气好。
刘明冲工程师他们监测的时候,还会看熊猫的粪便,粪便里竹纤维占了九成以上,这说明熊猫还是爱吃竹子,食物链没出问题。
我觉得这监测方法挺实在,不像有些地方光看表面,熊猫吃得好不好,粪便一分析就知道,比瞎猜靠谱多了。
聊完竹子多重要,就得说说科研人员是怎么盯着熊猫栖息地的。
最早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他们在海拔2520米的臭水沟搭了几顶窝棚,搞了个观测站。
因为窝棚到水源地要走51步台阶,所以叫“五一棚”,那时候没什么先进设备,科研人员全靠徒步追踪,手工记熊猫的痕迹,“摸爬滚打”一点不夸张。
不过说实话,这个观测站意义挺大,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个野外大熊猫观测站,还首次记录了熊猫在野外繁殖的情况,给后来的保护提供了不少参考,现在不一样了,监测手段升级太多。
2024年刚建了个25公顷的大样地,正方形的,边长500米,正南正北对着,样地里每棵胸径超过1厘米的树,都挂着“身份证”,记着树种、胸径和树高。
工作人员每个季度都会用测树仪量量树的胸径,看看长得怎么样,本来想觉得这么大的样地监测起来肯定费劲,后来发现他们分工挺细,倒也没乱了章法。
更厉害的是“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系统,天上有卫星盯着植被覆盖情况,空中有无人机查竹林有没有碎掉,地上还有红外相机拍动物活动。
2024年用这系统还认出了30只亚成体大熊猫,这要是靠人工找,怕是得费老劲了。
郭志强博士他们还打算搞二期工作,要加更多红外相机,特别是高海拔区域,还想按海拔每200米设个植被样方。
我觉得这想法挺好,知道不同海拔的植被变化,才能更清楚熊猫栖息地怎么变,以后放归熊猫的时候,也能选个更合适的地方,总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把熊猫放了,那不是害了它们嘛。
现在的卧龙,生态是真不错,森林覆盖率快到60%,植被更是快满了,12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这儿住着,像雪豹就有45只左右,密度全国最高。
珙桐春天开的花像鸽子,特别好看,也在这儿长得好好的。
工作人员设了3个监测站,布了近800台红外相机,数据靠4G或5G实时传回来,根据这些数据定保护策略,比如雪豹常去的地方就少让人去。
不光护着动物植物,还带着周边藏羌乡镇一起发展,搞森林康养、避暑这些生意,2024年还让居民人均多赚了1.2万。
说实话,卧龙这事儿做得挺全面,护好了大熊猫的“口粮”,让熊猫数量回到149只,比地震后多了不少,还把整个生态养好了,连社区都跟着受益。
我觉得这才是保护该有的样子,不是光盯着一个物种,而是把整个环境和人的生活都考虑到。
以后要是其他保护区能学学这法子,怕是更多濒危动物都能好好活下去。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