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623亿到“总裁燕窝”卖不动:一碗口水的高光与失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1:53 1

摘要:2025年春,单碗528元的“总裁燕窝”上线三周只卖出不到百份,这一幕与年销623亿的“养生顶流”曾经的狂热形成鲜明对照

2025年春,单碗528元的“总裁燕窝”上线三周只卖出不到百份,这一幕与年销623亿的“养生顶流”曾经的狂热形成鲜明对照

燕窝的故事,总爱从郑和开始讲

传说船队遭风暴搁浅在马来群岛,船员饿得眼冒金星,顺手把岩壁上的燕窝煮来吃,几天后个个气色转好

这段段子真假难辨,但有一点靠谱:明清两代确实把燕窝当成宫廷滋补

乾隆喜欢空腹来碗冰糖燕窝粥,慈禧的膳单里也常备,连《红楼梦》里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关系缓和,戏里都借一碗燕窝做转场

那时的燕窝贵在稀缺——金丝燕用唾液和羽毛、树枝搭窝,一对燕子要忙上30到45天,过去主要在山洞里采摘,产量不高,普通人连见都难

真正把燕窝带到大众视野的,是福建人黄健

上世纪90年代,他辞去高中老师岗位去新加坡打工,发现当地满街燕窝铺,富人痴迷,国内却少见

1997年他回厦门,进口东南亚干货,家里改成加工点,在华联商厦租了一个约2米宽的柜台,拿“燕之屋”这样的品牌开始试水

到2011年,燕之屋全国门店破400家,年销过10亿元,黄健筹划上市

结果一场“血燕危机”从天而降,行业几乎一夜坍塌

所谓血燕,并不是金丝燕“呕心沥血”的传说

它多出于山洞,颜色来自矿物渗透,产量低但并非血色营养更高

2011年市场追红到疯狂,被染色、熏制的“假血燕”铺天盖地,浙江工商局抽检血燕样品不合格率100%,有的亚硝酸盐超标300多倍,连头部品牌也中招

当年行业销售额约65亿元,第二年直接掉到22亿元,燕之屋全国关停数百家门店,最后只留约百家,上市计划搁置

转机来自监管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推出“燕窝溯源码”,每盏燕窝都有“身份证”,扫码能看到产地、加工企业和检测报告

2014到2023年,溯源燕窝进口量从3.09吨暴增到557.1吨,增了180倍,市场规模也涨到6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约29.4%

印尼、马来西亚仍是主产地,带码的成了“正规货”的代名词

要让燕窝重新热起来,品牌干了两件事:把产品做得省事,把营销做得热闹

2012年,燕之屋推出“即食燕窝”,独立包装、开盖能吃、保质期长,解决了“泡发挑毛慢炖”的麻烦

之后“小仙炖”把“鲜炖”做成主打,冷链送到家,2020年双十一单场卖了4.56亿元

一个小观察是,鲜炖赛道从2016年不足5%的份额,在2020年已经超过60%,燕窝被改造成随手吃的快消品,受众一下铺开

营销方面,品牌把网红经济和明星效应用到极致

主播把燕窝讲成“养颜神器”,社交平台动不动就是“吃燕窝三个月变美”的打卡文案,代言更是接力——燕之屋请王一博,小仙炖签王俊凯

热闹归热闹,账要算清

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燕之屋营收20.5亿元,同比增4.37%,净利润1.6亿元,同比降24.18%

同年销售开支6.7亿元,占营收32.7%,研发开支2854万元,不到营销费用的5%,这比例怎么看都不太像一个靠技术说话的行业

争议也跟着放大

第一是“价格高、含量低”

某热销即食礼盒10碗共1380克,标价3780元,平均一碗378元

每碗干燕窝含量标注“大于等于5克”,占比约3.6%,其余基本是水和糖

2020年有网红直播的“即食燕窝”被曝光,检测显示唾液酸含量仅约74毫克/公斤

远低于业内对高等级燕窝的要求,专业人士直言“糖水风味更准确”

打假人王海点名,多位明星和主播推广过类似产品,成本四五元,售价四十元,利润可以翻几番

第二是“营养性价比”

燕窝的主营养是蛋白质、唾液酸和少量氨基酸,但10克燕窝通常提供3到5克蛋白质

一个鸡蛋就有约6克,价格却只是几块钱

唾液酸也并非缺乏营养,人体可合成,奶和蛋都含有

有人说燕窝“润肺”“让皮肤更好”,我个人的感受是,证据还不够扎实,有研究做过长期跟踪,皮肤和体力指标变化并不显著,这类宣称更像营销里的形容词

行业热度降温有迹可循

2023年燕窝市场增速从15%降到12%,头部品牌增长放缓,竞争加剧

今年最热的新闻,是燕之屋推出王石代言的“总裁碗燕”:单碗528元、6碗装3168元,针对男性高端滋补,宣称添加多种中药材

截至4月24日,天猫旗舰店仅售出84份,京东、抖音等平台也不理想

高价定位遇上消费趋理性,男性市场教育成本高,这一仗打得并不漂亮

用一句大白话:把“贵妇燕窝”的逻辑挪到“成功男人”,未必就能复制出销售奇迹

另一边,“鲜炖”阵营还在讲创新

8月16到21日,小仙炖亮相2025西普会,董事长兼CEO苗树分享“系统性创新”——从冷链到短保,从服务到实验

他们称已连续8年全国鲜炖燕窝销量领先,并牵头起草《燕窝产地等级划分》标准,扩大不同年龄女性的实验范围,尝试用数据说话

业内人士的观点也有意思:

和弘连锁咨询总经理文志宏提醒,品类增速下行,赛道进入平台期,得靠新市场、新渠道、新品类去破局;

焦点品牌咨询创始人徐丽认为,鲜炖天花板更高

“小仙炖的实践给健康产业大单品增长提供了鲜活范式”;

大洲新燕的林添东则强调标准化的重要性

“有了产地等级,消费者不容易被偷换概念,市场会更健康”

我总觉得,燕窝的未来更像两条路的博弈

一条是像贵州酱香酒那样

把产区、工艺和标准做厚做透,形成清晰的质量坐标,至少让“贵”有据可查

另一条是吸取阿胶的教训

别把价格和人设拉得太满,否则一旦消费者变得理性,行业坠速会超出预期

燕窝这门生意,过去靠故事和电商风口涨得很快

现在要靠真材料、真标准、真体验站稳

回到消费端,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到底在为啥买单

很多人送燕窝

60%的购买来自礼赠场景,性价比越低越显得“珍贵”,和买奢侈品的逻辑很像

如果你是冲着营养,那不妨把鸡蛋、牛奶摆上台

补蛋白这件事,普通食物更直接也更划算

如果是送礼

也可以考虑把“面子”换成“懂你”的礼物,比如体检套餐、运动课程,或者一份更清晰的健康计划

从郑和献贡到电商爆红,燕窝用了几百年搭起人设;

从“总裁燕窝”卖不动到净利下滑,现实给了它一记敲门砖

我并不否认有人吃燕窝吃出了仪式感

但当故事退潮、标准上岸,这门生意想继续做大,必须让消费者看到可核验的价值

说到底

“买滋补,不该只买一个好听的故事”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