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爆出。西贝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涵盖“三餐”——当天上午、下午及次日上午均可销售。
家的温度 胜过商业的套路 隔夜的爱 是真心的味道
一碟“隔夜菜”,两番滋味。家的温度,从来不在食材是否隔夜,而在心意是否真诚。
新闻爆出。西贝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涵盖“三餐”——当天上午、下午及次日上午均可销售。
舆论哗然。消费者感到被欺骗。支付了高端现做的溢价,期待的“新鲜”与“现制”服务却未兑现。
01 高价与真实的落差:信任为何瓦解?
西贝事件。戳中了现代消费最敏感的神经。信任。
品牌曾主打“手工现制”、“草原食材”。消费者支付约人均百元的溢价。期待匹配的价值。
现实是?记者探访发现。招牌羊排提前煮好。赏味期横跨三个餐段。甚至次日上午仍在销售。
速冻有机蔬菜保质期长达24个月。儿童餐中的DHA海鱼保质期达18个月。与消费者感知的“新鲜”相去甚远。
核心矛盾并非预制菜或隔夜操作本身。而是知情权的缺失。消费者反对的是支付现做高价,吃到中央厨房预制品。
02 行业的“惯例”与消费者的“认知”
西贝案例折射出中餐标准化与消费者知情权间的深层矛盾。
行业标准与大众认知存在明显错位。国家标准中“需门店二次加工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但消费者以“是否全程现做”作为评判准绳。
连锁品牌为控制成本、统一口味。依赖中央厨房预加工和冷链配送已是常态。西贝的大盘鸡因使用提前炒制好的酱料。导致无法根据顾客需求调整辣度。
号称“现熬”的蘑菇汤。实则由料包加水二次加工完成。这种信息不对称成为信任危机的根源。
03 透明化:重建信任的唯一途径?
风波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始研讨餐饮业菜单标注规范。拟要求商家明确标注加工方式。
罗永浩在直播中转变策略。呼吁“不针对西贝单家企业。而是推动预制菜透明化”。将讨论扩展到整个行业。
消费者真的排斥预制菜吗?并非如此。老乡鸡在菜单上明确标注“鸡汤为中央厨房预制”。胖东来的预制菜清晰注明“加热即食,保质期6个月”。
消费者能接受预制菜的便捷。却无法容忍“预制菜卖现做价”的欺诈。透明化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04 家的味道:超越商业计算的价值
看了西贝的报道。回家看到那碟从亲戚家带回的“剩菜”。感觉完全不同了。
那不是“隔夜菜”。是心意。是关怀。是分享。
亲戚知道你工作忙。担心你吃不好。特意多做一些让你带走。这份情谊。任何标准化流程都无法量化。
家的食物或许简单。甚至重复加热。但背后没有话术。没有标准化的成本控制。只有最朴素的关爱。
工业化的预制菜。能满足效率与标准化需求。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8000亿元。
但家的温度。无法被工业化替代。爱的味道。也从不需标注保质期。
超市货架上。预制菜琳琅满目。从家常菜到异国料理。应有尽有。
年轻人购买预制菜。是为在繁忙工作和理想生活间取得平衡。
但家的厨房里。一盘隔夜的炒肉丝。一碗重新加热的汤。散发着不同的热气。那是情感的温度。是记忆的味道。
商业追求效率与标准。无可厚非。但家的价值。在于无法标准化的真心。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