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烂尾楼,这个曾经钉在房地产行业耻辱柱上的词,如今正被“短剧基地”“日入3万”“700部爆款”这些滚烫的标签重新定义。河南荥阳的恒大养生谷,两年前还是被官方依法无偿收回的闲置土地,如今却成了剧组要提前排队抢档期的“香饽饽”;郑州绿地滨湖国际城,曾经的停工工地,现
烂尾楼,这个曾经钉在房地产行业耻辱柱上的词,如今正被“短剧基地”“日入3万”“700部爆款”这些滚烫的标签重新定义。河南荥阳的恒大养生谷,两年前还是被官方依法无偿收回的闲置土地,如今却成了剧组要提前排队抢档期的“香饽饽”;郑州绿地滨湖国际城,曾经的停工工地,现在连门口都停满了剧组的迈巴赫。这种从“弃子”到“王牌”的反转,藏着比爽剧更真实的生存智慧——当房地产的旧赛道走不通时,有人在废墟上开出了新花。
一、短剧风口撞上烂尾楼:一场双向奔赴的“刚需”
要理解这场反转,得先看清两个行业的“饥渴”。
先说短剧。这两年的短剧有多火?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20%,日均生产超200部。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有200多个剧组在找场地、搭场景、拍故事。但传统影视城要么价格高(江浙沪地区日租普遍超5万元),要么场景老套(古镇、皇宫拍腻了),而短剧的核心诉求是“快、省、新”——拍摄周期短(3-7天一部)、成本低(单部预算多在50-200万元)、场景要贴近现实(都市、职场、家庭是主流题材)。
再看烂尾楼。截至2024年底,全国待盘活的烂尾楼及闲置商业地产面积超2亿平方米,这些资产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背负着业主的期待和企业的债务压力。对房企来说,传统的“卖房回款”路走不通,转型迫在眉睫;对地方政府来说,盘活闲置资产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
当“急需场景”的短剧,遇上“急需激活”的烂尾楼,化学反应自然发生。河南荥阳的恒大养生谷就是典型:1.7万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原本是规划中的住宅二期,现在被改造成“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这里有未完工的住宅楼(能拍“烂尾楼维权”戏)、半成品商业街(能搭“霸总办公室”“网红餐厅”)、空旷的停车场(能拍“追车戏”“群演集结”),甚至连工地的围挡都能改造成“末世废墟”背景板。聚美优品负责人在采访中直言:“烂尾楼的‘未完成感’反而成了优势,场景可塑性强,改造成本比新建影城低60%,剧组当然愿意来。”
二、从“停工工地”到“日入3万”:烂尾楼的“变现密码”
盘活不是口号,得有真金白银的收益。恒大养生谷的短剧基地,如今靠“场地日租”实现了稳定创收。据业内人士透露,这里的场地按场景类型收费:普通住宅内景5000元/天,商业街外景1.5万元/天,带专业灯光音响的“标准摄影棚”(由地下车库改造)则要3万元/天。而由于预约的剧组太多,场地使用率高达90%,单月营收稳定在80-120万元。
更聪明的是“内容联动”。基地拍的700多部短剧里,不少直接以“烂尾楼”为题材,比如《房子烂尾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末世重生我把烂尾楼卖出一个亿》。这些剧不仅用了基地的场景,还把“烂尾楼逆袭”的故事讲给观众——相当于用内容给项目做了免费宣传。有业主笑称:“以前别人问我住哪,我说‘恒大烂尾楼’,现在可以说‘拍《人生巅峰》的那个小区’,面子都不一样了。”
郑州绿地滨湖国际城的玩法更“综合”。它不只做短剧基地,还把闲置的甲级写字楼改造成“短剧企业孵化器”,引入编剧工作室、后期公司、MCN机构,形成“拍摄-制作-发行”产业链。目前已有23家短剧公司入驻,带动就业300多人,而绿地则通过“租金+分成”模式盈利:写字楼租金比市场价低30%,但要求企业后期收益分润5%-8%。这种“以空间换生态”的模式,让闲置资产从“一次性出租”变成了“长期收益管道”。
三、不止于“赚钱”:烂尾楼重生的社会价值
对业主来说,短剧基地带来的不只是“面子”,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以前小区门口杂草丛生,现在每天有剧组的化妆车、道具车进出,便利店、快餐店也跟着开了起来。郑州绿地滨湖国际城的业主王女士说:“小区门口以前连个卖菜的都没有,现在有了剧组,超市、咖啡店全来了,晚上散步还能看到演员拍戏,比以前热闹多了。”
对地方政府来说,这是“城市更新”的新思路。传统的烂尾楼盘活,要么靠政府托底接盘,要么等房企“回血”续建,而短剧基地模式则引入了“文化产业”这个新变量。河南文旅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通过“闲置地产改文化空间”的项目超50个,带动投资超20亿元,不仅消化了闲置资产,还推动了“微短剧”成为河南文化新名片——今年上半年,河南微短剧产量占全国15%,其中60%来自这些“烂尾楼基地”。
对房企来说,这更是“绝境求生”的启示。当“高杠杆、快周转”的老路走不通,“轻资产运营”“跨界融合”成了新方向。绿地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我们只想着‘盖楼卖房’,现在发现,把楼变成‘能产生现金流的场景’更重要。短剧基地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计划把闲置商场改造成‘剧本杀小镇’,把烂尾酒店改造成‘电竞主题民宿’,只要能盘活资产,什么模式都可以试。”
四、从“个案”到“趋势”:烂尾楼的“第二人生”才刚开始
恒大和绿地的案例,正在被更多城市复制。目前,西安、武汉、重庆等地的房企也在尝试将烂尾楼改造成短剧基地、直播产业园、网红打卡地。重庆某停工别墅项目,最近就被改造成“古风短剧拍摄基地”,凭借“半山废墟+园林景观”的独特场景,吸引了《长安十二时辰》团队的衍生短剧入驻,日租报价高达5万元。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挑战:短剧行业是否能持续火热?烂尾楼改造是否符合消防、环保标准?长期来看,单一依赖“场地出租”是否有风险?但至少,这些项目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的“烂资产”,只有不会“变思路”的运营者。
烂尾楼的重生,本质上是资源的重新匹配——把“闲置的空间”匹配给“急需的产业”,把“过去的遗憾”转化为“未来的可能”。就像《房子烂尾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里的台词:“危机不是终点,而是换条路走的起点。”当房企放下“盖楼卖房”的执念,当城市学会用“产业思维”盘活资产,或许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的“城市伤疤”,正在长出新的希望。
现在,如果你路过河南荥阳的恒大养生谷,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穿着工装的工人在修补外墙(给剧组拍“完工交房”戏),戴墨镜的导演在指挥群演(拍“业主维权”戏),而小区门口,业主们正和剧组的“霸总演员”合影——这种“现实与剧情交织”的画面,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逆袭故事”。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