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中孕育未来:聚变能源的“热力场”与人类共识 | 浦江创新论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4:20 1

摘要:我们能否真正点燃“人造太阳”?在今年浦江创新论坛“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的主题下,这个问题不仅见证着科学与梦想的交汇,更考验着全球协作的深度与韧性。

我们能否真正点燃“人造太阳”?在今年浦江创新论坛“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的主题下,这个问题不仅见证着科学与梦想的交汇,更考验着全球协作的深度与韧性。

“现在已经有资本进入核聚变领域,但目前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原主任、ITER副总干事罗德隆坦言。正是这样的共同探索,才让全球科技共同体真正有了现实的温度和希望。

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又称“人造太阳”。该项目由中国和欧盟、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等共同资助实施,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为这一项目努力。

科学实验室里的“人造太阳”:

距离发电还有多远?

“核聚变会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商业化吗?”或许是很多科技从业者和投资人心头的疑问。罗德隆坦言,虽然资本已悄然进入核聚变领域,但这距离真正走向商用,还有不小的距离。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国际合作最广的“人造太阳”项目,ITER的推进,不仅是科学与技术的突破,也是多国协同的现实考题。

但要想从科学研究走到商业应用,依然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实验周期。罗德隆坦言,ITER建成后还需至少十到二十年的实验,才能逐步解决科学和技术上的成熟度问题。即便有资本陆续进入核聚变领域,但距离规模化商业化发电,还有不少现实的难题和时间窗口要突破。

项目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国际合作项目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制度、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大家共同做一个项目,虽然目标是一致的,但毕竟各有各的考量,需要大量的磨合。”罗德隆指出,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聚变电站竞赛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既要在国际合作中学以致用,也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中国角色:

从“学习者”到“关键贡献者”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角色正在发生悄然变化。罗德隆回忆,早在中国刚加入ITER之初,国内的聚变技术实力还并不突出,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第一方阵,在ITER的反应堆建设、部件加工、采购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中国不仅完成了承诺的任务,也主动承担了许多新的任务,对技术掌控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巨大推动。”

这种大科学工程,为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磨炼团队协作、学习先进管理提供了珍贵的历练。“ITER是政府间的计划,背景是各国合作。我们这个小共同体,是全球科学共同体的一个缩影。”罗德隆认为,像ITER这样的国际项目,是人类面临共同难题时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这些工程往往都在回应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与此同时,AI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也在逐渐渗透到项目全流程,“无论是模拟、数据管理还是质量备案,AI都已不可或缺。”罗德隆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ITER在国际合作层面的经验也给了全球科技治理许多启示。罗德隆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科学界和政府层面依然有意愿“坐在一起解决大问题”。“我们代表的是科学界积极参与全球大科学计划的决心。”他说。

来源:上海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