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引言部分,罗列了一份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其中甚至出现了哈尔滨、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城市。
一份名单能引起这么大的舆论关注和社会恐慌,这是作者之前没有想到的。
《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刊发了一篇《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文章。
在引言部分,罗列了一份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其中甚至出现了哈尔滨、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城市。
在自媒体添油加醋的快速传播之后,不久便有城市紧急辟谣。
问题来了,收缩型城市到底存不存在?
01单纯讨论榜单意义不大,关键是要搞清楚,榜单是怎么来的?
文章的第一作者,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汤某,给出的答案是,这138个收缩性城市,是通过对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后得出的。
即用“七普”和“六普”的常住人口数据直接相减,结果为负数即可得出名义上的收缩型城市。
说实话,把人口下降作为判定城市是否收缩的唯一指标,这有点中学生的水平,这几年国内有些所谓砖家含水量超标的很。
国际通行对"收缩型城市"的定义,需要同时满足持续人口流失,且伴随结构性经济危机两个条件。
更关键的是,作者以整个地级市为单位统计,但像哈尔滨这样的城市,虽然全域人口减少,主城区可能还在增长,有些城市甚至反过来,强县市、弱市区。
而这种粗糙统计,导致结果和大众认知落差很大。
从1953年到2020年,中国共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以本世纪的三次人口普查来说,2000年的五普、2010年的六普和2020年的七普,经济社会背景差异非常明显,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同时社会发展重点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那么用五年前的数据来说明未来的城市发展,尤其混淆“人口减少”与“人口外流”问题,结论的可信度又有多高?
所以,这个表别太当真。
02“收缩型城市”的这个说法,最早是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到的。特别把文件翻出来看了一下,说的非常清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制度转型以及全球化、局部金融危机的交叠影响,全球约有超过1/4、欧洲约40%、北美约1/10的城市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以及随之而起的“城市收缩”过程。
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和城镇化顶层设计,早期是建立在“增长模式”下的。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以工业化迅速推进为引擎,以出口导向为主要方式,以城市土地快速扩张为空间支撑。
2009年之后,城镇化速度虚高、土地低效蔓延等问题逐渐出现,增长模式无法继续,空城、鬼城,以及农村空心化现象才陆续出现。
然而不少人,包括新闻媒体,对收缩型城市的认知存在误区。
首先,将城镇化过程中的正常人口流动混淆为收缩,比如产业发生空间上的转移,从而引发人口产生结构性变动。
其次,大量的统计和报道,混淆了区域人口变化与城市人口变化。
北京就不说了,举一个例子,辽中原来是县,划归沈阳辽中区之后,整个县四十多万人口都“跳进”沈阳口袋,搞得沈阳的人口数据蹭蹭往上涨。
最重要的一点,有些论文和统计既想结论轰动,又偷工减料,只看人口增减,忽略了人口流失背后的城市结构性变化。
中国未来的收缩型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资源枯竭性城市。
煤炭、石油、森林等传统支柱型产业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例如鹤岗矿区,曾是年产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区。
第二类是支柱产业变迁导致的收缩。
比如东北的重工业城市(美国的底特律和匹兹堡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类是极为偏远城市,既不靠近港口,又不靠近中心城市,交通不方便,本身又缺乏资源支撑。
以辽宁、黑龙江、吉林、四川四省为代表。
不举例子,大家自行对号入座,这题不难,还可以对照之前那个表格看,豁然开朗。
03日本在收缩型城市的研究上遥遥领先,持续的人口少子老龄化,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开发所累积的环境问题,成为日本城市萎缩的最直接诱因。
最让我吃惊的是,日本国土交通省,曾组织调查了解城市收缩的主要社会表现,包括“商店街中拉百叶窗的关闭店铺越来越多、“空置房屋越来越多”、“公交车班次减少及有些线路被取缔”。
其次还包括学校关闭、街区中很少听到孩子的嬉闹声、百货商店及超市的倒闭、失于管理的道路公园等公共设施数量越来越多、地区缺乏活力等。
比起我们的大学教授,单纯通过人口增减来判断,真的是......
日本最成功的案例是富山市,距离东京西北部约250公里。
通过压缩城市规模进行主动收缩,将过度分散的城市改造为紧凑型城市,这么多年一直在优化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设施,还提供补贴,以吸引人们搬到这里。
有些城市已经完成转型,把旅游及其他消费产业,打造成未来几十年的支柱产业,比如熊本。还有一个趋势很值得研究,就是当人年龄变大后,在低欲望、低消耗的驱动下,会加快逃离制造业中心,往气候好,有山有水的地方迁徙。
日本的案例充分说明,城市小而美是可以避免走向消亡的,包括哪些不断被大城市虹吸的小城市。
结说到“收缩型城市“,很多人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压上全部身家买了房扎了根,结果城市未来会收缩,甚至消失。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毕竟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很明显了,大量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快速转移,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
尤其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就不点名了,不仅有市场经济的虹吸,更有行政政策方面的虹吸,这就让小城市的发展很容易看到头。
求变?有些城市不是不想变,而是没钱改变,决策者怕犯错,这问题不允许我深入来说。
一周前,我在“16号内参”里写了篇《小城市地产彻底没机会了?》,用镇江做了案例。
没过几天,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长三角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成为城市群,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说白了,高层也意识到,小城市如果能和大中城市进行互补,是能够真正分享大中城市的红利,或被大中城市所照顾,而不只是被大中城市所“虹吸”。
如果能有产业特色最好,没有就凸显鲜明的城市特色,搞旅游,搞康养,这是摆脱消亡宿命的制胜法宝。
至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该挪窝还是要早挪窝,鸡血搞发展欠的债,最后都要还回去。去钱多人多的地方总没有错,哪怕开网约车都强。
来源:拾榴询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