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尊观音像成了张木山的镇店之宝,也引来了无数羡慕与嫉妒。最眼红的,当属对门开木器行的赵老六。赵老六手艺平平,却最擅钻营,他一心想着把这尊观音像弄到手,当作奇货献给告老还乡的知府大人,好攀上高枝。
光绪年间,青城山下有个叫张木山的木匠,手艺精湛,尤善雕花。一次,他在深山中寻得一段异香扑鼻的紫檀木,费时三年,雕成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如意观音”。
这尊观音像成了张木山的镇店之宝,也引来了无数羡慕与嫉妒。最眼红的,当属对门开木器行的赵老六。赵老六手艺平平,却最擅钻营,他一心想着把这尊观音像弄到手,当作奇货献给告老还乡的知府大人,好攀上高枝。
张木山深知怀璧其罪之理,将观音像深藏内室,寻常人难得一见。然而,怪事还是发生了。自观音像雕成后,张家铺子里那些寻常木料做成的小件家具,如板凳、木匣之类,竟变得格外好卖,顾客都说用着顺手,经久耐用。张家的生意日渐红火,张木山却隐隐觉得不安,这好运来得有些蹊跷。
赵老六见状,妒火中烧,使了下作手段。他买通一个游方道士,散播谣言,说张木山那尊观音像用的是“阴木”,吸取了山精树怪的灵气,虽能招财,但久伴则会损伤主家寿元,尤其对幼儿不利。恰巧那时张木山的小儿子偶感风寒,病了几天。谣言一起,众人看张木山的眼神都变了,连老主顾都不敢再上门。
张木山又气又急,却百口莫辩。一位深知张木山为人的老主顾暗中点拨他:“木山啊,东西太好,惦记的人就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这尊菩萨,如今成了你的‘祸根’了。”
张木山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请来几位乡老作证,当众宣布,要将这尊惹人觊觎的观音像捐给城外的云泉寺,供养于佛前,为一方百姓祈福。
消息传出,赵老六窃喜不已,认为张木山是怕了谣言,自断臂膀。他趁机低价抢走了张家不少生意,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观音像送入云泉寺后,香火鼎盛的云泉寺多了一宝,引得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来朝拜。而人们发现,寺内所用的一些精致木器,如诵经用的木鱼、供奉的香案,皆出自张木山之手,工艺超群,与宝相庄严的观音像相得益彰。方丈感念张木山的功德,亲自为其铺子题写了“巧手仁心”的匾额。
这一下,张木山的名声非但没有受损,反而随着云泉寺的香火传遍了四里八乡。人们都说,张师傅的手艺是得了佛门加持的,用的木料都带着祥瑞之气。他的生意比以前更加兴隆,而且来的都是诚心认可他手艺的顾客,再无小人纠缠。
反观赵老六,虽一时得利,但他心思不正,做工粗糙,以次充好,时间一长,口碑尽毁,最终关门大吉。
后来,那位老主顾与张木山对饮,笑问:“木山,当初捐了那宝贝,心疼否?”
张木山憨厚一笑,抿了口酒说:“说不心疼是假的。但我想明白了,好东西就像那山涧的泉水,你一个人捂着,迟早变成一潭死水,还会招来蚊蝇。若是让它流出去,汇入江河,反而能滋养万物,最后这福气,说不定还会绕着弯子流回自己田里。你看,如今寺里菩萨保佑着众生,我的薄名也借着菩萨的光传远了,这比把菩萨锁在家里独自守着,不强上百倍?”
来源:一纸愁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