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曾说过:美国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气多钢少”,我们之所以能把美国人打到谈判桌,靠的就是这一股“气”。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间段?
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是第五次战役,实则不然。
真正困难的时期,是第五次战役收官以后,我军不得不转入阵地战与美军“争锋相对的那段日子。
毛主席曾说过:美国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气多钢少”,我们之所以能把美国人打到谈判桌,靠的就是这一股“气”。
诚如毛主席所言,在入朝初期,志愿军凭借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加上强炉火纯青的穿插战术,仅用半年时间,就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打回到三八线以南。
奈何,好景不长,从第五次战役后期开始,我们迎来了和美军在阵地上中痛苦的角力阶段。
之所以要从驾轻就熟的运动战转入阵地战,这不是志愿军自己的选择,而是军事、政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当然,军事方面是主要原因。
军事上带来的最大困扰是,朝鲜的国土面积太小了,没有太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在1950年首批志愿军加入朝鲜战场时,双方的兵力总和是80万,加上麦克阿瑟自以为是的指挥,美军阵线上四处漏风,成为志愿军展示战术穿插的绝佳舞台。
然而,随着双方不断向战场派兵,战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至1951年6月,双方加在一起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80万——是交战初期的两倍之多。
对于地形狭窄的朝鲜来说,如此数量级的兵力实在是太过拥挤。
交战初期到处是漏洞的联合国军防线,此刻早已被几十万大军堵得密不透风,想要利用敌军漏洞实施战术穿插根本没有操作空间。
战术穿插行不通,只能另寻他法,然而,美军对于志愿军的战术穿插早就了然于胸,自第五次战役开始,即便志愿军集中几个军的力量,也很难在美军阵线上找到突破口(轻武器硬拼重火力,能打出突破口就是奇迹了)
而此前总被志愿军当人头刷的伪军,也因为日积月累的作战经验,以及美军装备的不断充实而变得愈发强悍,不再是我军用以突破的弱环。
此外,联合国军人数的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阵线更加难以被攻克,更表明后方阵线可以驻扎规模庞大的预备队,即便阵线短时间内被志愿军攻克,但随时都有强大的火力前来支援。
而在志愿军这边,随着后勤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志愿军总算幡然醒悟:由于制空权的问题,哪怕志愿军真的打出巨大的战机,后勤部队也难以提供支援保障。
这个情况绝不是空穴来风,在第三次战役之时志愿军一度攻克韩城,眼瞅的就要结束战争,但最后就是因为后勤问题,彭老总不得不饮恨收兵。
同样的,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宋时轮的9兵团一度将伪军杀得人仰马翻,开路先锋12军91团一马当先,联合国军门户大开。
关键在于,志愿军快如闪电,可后勤却形同蜗牛。
9兵团刚杀入纵深不久,随身携带的口粮就所剩无几,整个兵团都饥肠辘辘,无奈只能原地停留2天等待补给。恰恰就是这两天,让美军从容的填补了缺口,还反穿插到9兵团身后,要不是9兵团的指挥官警觉性高,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既然阵地战如此艰难,为何不改打运动战呢?也不是没想过,志司曾策划第第六次战役,但在临门一脚之时却被叫停,原因无他,因为不具备打运动战的条件,最终无奈搁浅了第六次战役的计划,甚至以后都打消了打运动战的念头。
的确如此,阵地战真的是志愿军遇到的一大难题。
可以不加修饰的讲,美军的全部优势都在阵地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其中最让战士们叫苦的,便是陆战之神火炮。
打运动战,尤其是入朝初期的几次运动战,没有的火炮威力被限制的难以发挥,道理很简单,绝大多数之时,美军连志愿军在哪里都不知道,重炮火力再猛,你也得知道敌人的坐标吧。
即便如此,美军的火炮但凡有能发挥威力之时,总能够让志愿军苦不堪言。
在长津湖战役时,志愿军58师72团一度已经攻克了下碣隅里美军的防线,就在172团想要攻进内部阵地时,美军的炮兵上演了前所未有的,令人惊叹的“拦阻射击”,几十发重炮整个后半夜都在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拦住了志愿军冲锋的所有通道,硬是在志愿军面前开辟了一个无人区,最终,美军凭借炮火优势撑到了天亮,这样的炮火绝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实打实的操作。
如此强悍的重炮火力,在阵地战中完完全全可以释放出让人叹服的火力,那场面光想一下就令人担忧。
轻步兵之神的志愿军,却只能将自己的阵地暴露于美军眼皮子地下,阵线就在此处,阵地就在这里,除了这个山头就是那个山头,无处可藏。
在阵地战里,美军的攻坚利器是什么呢?
纵观整个阵地战,唯一可以对志愿军产生巨大伤害的既不是加兰德、也不是谢尔曼的75mm,也不是潘兴的90mm,更不会是恐怖的汽油凝固弹;真正让志愿军胆敢的是,是那些看似没有多大威力的M2的105mm炮弹和155mm炮弹。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半多的志愿军战士是牺牲在美军的大炮之下。
而进入阵地战以来,范弗里特就像犯了疯似的,在他的率领下美军的炮火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有时为攻克一个小山头,就要发射几千枚炮弹,这还没将迫击炮弹统计在内。
面对敌军暴雨般的炮弹,所有的常规掩体,工事全都黯然失色。
志愿军战士们无处可藏,是生是死,全凭运气。
美军炮火的密集程度,如同大雨漫盖一般浇遍每一寸山头,此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躲在战壕里也无济于事,因为炮弹迟早要炸到战壕里。
听到炮弹袭来都知道卧倒,这是标准的战术动作,但你有所不知的是,在朝鲜战场,即便你卧倒了也有可能会被炮弹活活震死。
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在1951秒秋季的西线战役里是这样描述的:“一线阵地被美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工事不能抢修,战士无法藏身,只能利用弹坑作战。”
这就是武器装备差的残酷,无论你的战斗意志多么坚不可摧,单兵作战能力多么强悍,在阵地上面对敌人密不透风的炮弹,终究是于事无补。
显然阵地战,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
所以,大家应该清楚了,在1951年夏、秋的作战里,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的志愿军是多么的艰难。
非也,非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面对阵地战,志愿军采取的办法是“打小仗”,小股部队防守,小股部队出击。
在防守中,“积极防御、节节抵御”,“和小规模出击,打掉进犯或者前出之敌,尽可能的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争取时间。”
攻击时,则才用“持续,多梯队出击”、“一个梯队牺牲,另一个梯队立马顶上去,如此打法,自身的损失会大大增加,但也能有力的歼灭敌人。”
这个方法实则是被逼无奈,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当美军下起炮弹雨时,志愿军往往只派出连级以下的小分队坚守在阵地上,尽可能的避免炮火带来的伤亡。
那阵地上就这么几个人,美军大举进攻怎么办?
没有办法,大不了牺牲,跟他们干到底。
阵地上拼光了,就派下一批顶上,阵地丢了,就立刻组织反击抢回来。
不用我过多赘述,都能想象到战斗场面有多残酷。
这也是为何在1951年的夏秋防御战中涌现出了大量以少胜多的英雄事迹,实际上,那时候的阵地战都是以少打多。
当年《功勋》热播而让人熟知的战斗英雄李延年,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打出了足以纳入教材的经典战例。
李延年所属的418团3营通过一次完美地反击攻克346.6高地之后,美骑兵1师7当即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全团发起冲锋,根据志愿军的防守策略,阵地上一次只能派一个连教,8 连、9连相继上去防守。
1个连血拼1个团,战况的惨烈程度让人窒息。
等到李延年率7连上去换防时,两个连基本上已经全军覆没了。
下午4时开始,骑兵1师集结了满满5个连的兵力向346.6高地发起了冲锋,李延年有条不紊的指挥、调度,甚至还发起了小规模的反击夺回了一个丢失的山头。
随着战事进入白热化,阵地上的志愿军干部连续牺牲,此时的李延年根据自己对每位战士特点的了解,再一次整训阵地上剩余的战士,将4个连(7、8、9连和机炮连)整编成8个班,并临时指定了16名连、排、班级代理干部。
每打退敌人一波冲锋,阵地上就会减员几人,李延年就利用战斗间隙重新整编人员。
最后,整个3营剩下的战士只能组成4个班,但在李延年的调度下,阵地上始终能出来战场的枪声,美军绞尽脑汁都找不到突破的空隙。
李延年凭借大无畏的精神和沉着的指挥能力,让3营面对数倍于己的劣势情况下仍旧坚守至最后一刻。此役,3营共击毙伤美军630余人,虽然因为伤亡太大而不得不撤出阵地,但是他们对美军的杀伤最终导致美军的无力再战。
之后,李延年也被志愿军评为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
李延年的战斗可以说是志愿军在1951年7月到11月间阵地战的一个缩影。
李延年
在装备、兵力都处于下风的志愿军,却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和顽强的战斗力在阵地上给予每一个敌人痛击,即便最后还是将阵地拱手相让,但是在让出阵地也一定会让敌人体会到刻骨铭心的痛。
按照常识,拥有绝对制空火力,以及压倒性火力优势的情况下,美军对志愿军的阵地战应该是完全碾压的状态。
战役的结果,的确也向着美军预估的方向发展,但回过味的美军仔细一盘算,顿觉眼前一黑,立即叫停了进攻。
其实,自1951年7月伊始,我军就将战场变成了实打实的绞肉战。
从纸面上来看,美军在这段日子里风光无限,尤其是在1951年的秋季攻势中,两军的阵线开始向北移动后。
其中,东线作为美军的主攻方向,对志愿军和人民军愈发的不利。
首当其冲的是人民军的迅速溃退,因为在夏季防御战中用力太猛,到了秋季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美2师、南韩8师则抓住机会向前猛推,志愿军68军星夜兼程前来换防,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才将将稳住局面。此战,人民军和68军被美军和伪军向后逼退50公里。
随后,美军又调来美24师、美7师、南6师、南2师共计4个师对67军防守的金城南部地区发动攻势,面对装备、人数都占优的敌人,67军战士们宁死不屈,坚守不退,每一处阵地上都是尸横遍野,美军3天时间仅仅向前推进了2公里。
但67军转入二线阵地后,由于工事脆弱,加之兵力配比不当,美军以坦克劈入战的方式反复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蹂躏,志愿军只能一路向后,直至退至金城地区通过硬战才稳住阵脚。此战,67军被美军突入阵地6到9公里,占领阵地132平方公里。
但是,联合国军的各部也都死伤无数,无力再战,东线所有攻势就此止步。
相较而言,西线的志愿军的整体情况则好出很多。
西线志愿军47军、64军,他们的对手是美骑兵1师、美3师以及英1师组成的攻击序列,进攻人数虽然稍逊于东线,但这都是英美两军的王牌部队,战斗力同样强悍。
主攻任务由美骑兵1师、美3师领衔,一路直插志愿军天德山一线,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师,骑兵1师整合了10个重炮营,对着志愿军阵地无差别的猛轰,攻势迅猛而凌厉。
防守天德山重任的是志愿军47军,即东野10纵。这个刚踏上朝鲜战场就打了一场举世震惊的阻击战的队伍,不仅山地防守堪称全军楷模,更注重火炮的运用,尽管兵力远不及对手,但是依旧可以运用自己手中现有的炮兵火力,有力地进行反击,和美军打得有来有回,每一处阵地的争夺都惨烈无比。
例如众人耳熟能详的346.6高地,当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10月13日反攻夺回高地时,这个高地已经先后3次反复易主了。
单就7天之前,139师416团参谋长赵珍和5个排的战士就牺牲在346.6高地上。
赵珍带领战士们硬生生顶住了骑兵1师1个团1天的猛烈攻击,让美军连续10次都无功而返。最终,因为阵地上的所有工事被炸毁,通讯中断,弹尽粮绝,赵珍和战士们在美军的最后一次冲锋中英勇就义。
就在这络绎不绝的惨烈战斗中,志愿军硬是扛住了骑兵1师的猛烈攻击,美军的战史中是这样记载的:47军的防守和“伤心岭”同样牢不可破,骑兵1师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而在47罗侧翼,64军(第五次战役后还没来得及补充)和英1师围绕马良山杀得难解难分,64军将自己刚刚获得的各种火炮、迫击炮发挥到极致,英军连续几天攻击都收效甚微,叫来骑兵1师帮忙后才勉强向前推进,最后64军英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放弃马良山。
整个秋季,西线联合国军仅仅向前推进了3到4公里,47军、64军的英勇作风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赞扬。
1951年的夏、秋攻势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前线美军都洋溢着得意的笑容,相较于之前被志愿军追着满地跑,现在的情况可好太多了。
然而,美军后勤拿出账本、算盘,对着地图这么一盘算,不禁冷汗直流。
美联合国军一路“犹如无人之境”?明面上看的确如此,联合国军势如破竹,一口气将阵线向北推进了300平方公里。,看似大获全胜。
然而为了这300平方公里,联合国军付出了整整3.1万人的伤亡。
不算人数的伤亡,美军还损失了大量的军械和弹药,美国佬富得流油,钱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
但如此规模的伤亡,美国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不单单是美国人仁义,而是他们人数有限,死了这么多人,让谁去干活呢?
望着战斗日志上的伤亡数字,美国人懵逼了,不得不想重启谈判了。
重启谈判,最尴尬的就是美国人,毕竟之前的谈判搁浅,就是因为美军不管不顾的破坏而终止的,众人可都看在眼里呢。
之前谈判时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现在又主动提出谈判,美国人的脸皮真的没法形容。
可是脸皮这个东西,美国人有吗?好在,战争中,施展技巧的机会总是有的。
从夏季攻势接连受阻开始,美国人的态度就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双方各自拿出诚意,中朝也都同意谈判,李奇微也同意了中朝方选的新谈判地点——板门店。
不是我们把他们打服了,而是我们把他们打怕了,打疼了!!!
来源:食味四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