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跌涨,国庆能回本吗?吃透政策和研发,普通人也能等花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1:44 1

摘要:上周去小区药店买维生素,刚推开门就看见邻居张阿姨盯着手机叹气。她把屏幕凑到我跟前,手指划着基金持仓页面,语气带着点愁绪:“你瞧我上半年听人说创新药有前景,跟风买了点相关基金,结果这几个月跟坐过山车似的,刚涨几天就跌回去,眼看国庆要到了,我这亏的钱到底能不能回本

上周去小区药店买维生素,刚推开门就看见邻居张阿姨盯着手机叹气。她把屏幕凑到我跟前,手指划着基金持仓页面,语气带着点愁绪:“你瞧我上半年听人说创新药有前景,跟风买了点相关基金,结果这几个月跟坐过山车似的,刚涨几天就跌回去,眼看国庆要到了,我这亏的钱到底能不能回本啊?”

其实不止张阿姨,这段时间后台好多读者都在问类似的问题:“创新药总在涨跌里来回晃,现在该割肉止损还是硬扛着?国庆前能看到点盼头不?”

说实话,2024年创新药板块确实没那么安稳。截至9月25日,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今年以来涨幅约3.2%,但中间的波动真不少,3月那会儿涨了8%,刚让人心里松了口气,5月又跌回去5%,直到最近9月才慢慢有了回暖的迹象。眼看国庆假期越来越近,不少人心里都打鼓:手里的创新药持仓,到底能不能趁这波行情回本?今天就从政策、研发两个核心维度,结合最新数据给大家捋清楚,普通人该怎么看待创新药的“跌涨”,又该怎么等它“开花结果”。

一、先搞懂:创新药为啥总“涨跌反复”?2组数据说透背后逻辑

想知道国庆能不能回本,得先弄明白创新药板块波动的原因。不用看那些满是专业术语的研报,2组最新数据就能把当下的情况讲清楚:

第一组是市场资金的“短期投机”。根据Wind数据,2024年9月以来,创新药主题基金的申购赎回特别不稳定,9月第一周还净申购12亿元,大家都想着“趁涨上车赚快钱”,结果第二周就净赎回8亿元,不少人一看股价跌了就慌着卖出“止损”。比如有只规模50亿的创新药基金,9月10日当天净值涨2.1%,申购量一下多了3亿元;可到了9月15日,净值才跌1.5%,赎回量就飙升到2亿元。这种短期资金频繁进出,板块想稳定下来都难。

第二组是研发进度的“天然不确定性”。创新药的核心价值本就在于研发,但一款新药从进入临床到成功上市,少则3年多则5年,中间临床试验数据、生产工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企业股价。2024年9月,国内有15款创新药进入临床III期,这是实打实的好消息;但也有3款因临床试验数据不达标暂停推进。这种研发“喜忧参半”的情况,让板块很难一路上涨,总会出现阶段性调整,这也是创新药行业的特性决定的。

二、关键分析:国庆前能回本吗?盯紧政策和研发“两个核心信号”

其实没必要纠结“国庆能不能回本”这种短期问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政策有没有新利好”“研发有没有新突破”上,这两个才是决定创新药长期走势的关键,也是普通人判断是否该持有的核心依据。

信号1:政策持续“送红利”,为板块筑牢支撑

2024年以来,国家对创新药的支持政策就没断过,尤其是9月刚出台的两项新规,全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不是空喊口号:

• 9月1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近两年新上市的创新药优先纳入评审范围”,而且医保谈判的降价幅度比去年缩小了5%-8%。这意味着什么?新药进入医保的速度更快了,不用等太久就能触达患者;降价压力也减轻了,企业不用为了进医保大幅让渡利润,利润空间更有保障。比如2023年上市的某款肝癌创新药,去年因为医保谈判降价幅度大,企业营收增速明显放缓;今年按照新规,大概率能以更合理的价格进入医保,预计明年营收能增长15%以上。

• 9月18日,工信部印发《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未来3年培育50家研发投入超10亿元的创新型药企”,同时给出税收优惠政策,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的企业,企业所得税可减半征收。这对研发投入高的药企来说,就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有家专注肿瘤药研发的企业,2023年研发投入12亿元,占营收比例达30%,按照新规,今年能少缴8000万元所得税,相当于额外多赚了8000万利润,长期来看,这必然会支撑企业股价上涨。

这些政策落地后,效果已经显现。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2024年9月22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已有20家药企明确宣布增加研发投入,总规模超过50亿元。这些投入会逐步转化为创新药的“长期价值”,也为板块稳定发展筑牢了基础。

信号2:研发“好消息”密集出现,长期潜力逐步释放

虽然研发存在不确定性,但2024年9月,创新药领域的“好消息”明显比之前多,这也是近期板块回暖的重要原因:

• 临床进展方面,9月以来,国内已有8款创新药提交上市申请,其中3款还是全球首创(FIC)新药也就是说,这些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次研发成功,技术壁垒高。比如某药企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9月25日刚提交上市申请,这是国内首款针对轻度患者的治疗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也只有2款同类药物,上市后预计年销售额能达到30亿元,这家企业的股价9月以来已经上涨18%,这就是市场对优质研发成果的直接认可。

• 国际合作方面,9月有5家国内药企与海外企业达成合作,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授权到欧美市场。比如有家生物药企,9月12日与美国某知名药企签订协议,将旗下胃癌新药在北美地区的权益授权出去,不仅一次性拿到5亿美元首付款,后续还能获得销售分成。这种“出海”合作不光能为企业带来短期收入,更能证明国内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能被欧美市场认可,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达到了国际水平,长期来看,会大幅提升整个板块的估值水平。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4年三季度,创新药板块的研发转化率(进入临床III期的新药数量与总研发管线数量的比值)比二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8%。这意味着更多研发投入正在转化为“能上市、有市场的新药”,而新药上市后带来的营收增长,才是推动板块持续上涨的核心动力,不是短期资金炒作能比的。

回到“国庆能不能回本”的问题:如果你的持仓是研发实力强、有新药即将上市的药企或相关基金,而且买入成本不算特别高,那么国庆前随着板块回暖,大概率能看到浮亏减少,甚至实现回本;但如果是在5月高位追涨买入,或者持仓的药企研发进展缓慢,可能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毕竟创新药的价值不是“短期炒概念”,而是要靠研发突破和政策支持慢慢兑现,急不来。

三、普通人该怎么操作?3个“不折腾”的建议,从容等花开

对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天天盯着创新药的涨跌,也不用纠结“国庆能不能回本”,做好以下3件事,就能更从容地等待创新药的“花开时刻”:

建议1:不追短期波动,聚焦“长期逻辑”

创新药的核心投资逻辑是“政策支持+研发突破”,而非短期资金炒作。如果手里的持仓符合这两个逻辑——比如药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有新药处于临床后期,或者基金重仓的是政策利好的细分领域(如肿瘤药、罕见病药),就不用因为短期下跌而盲目割肉。就像张阿姨买的那只创新药基金,今年5月跌了5%时她差点卖出,后来查资料发现基金重仓的3家药企都有新药即将提交上市申请,就坚持持有,现在浮亏已经从10%降到3%,再等段时间大概率能回本。

建议2:用“定投”摊成本,减少波动影响

如果想布局创新药,又怕短期波动大不敢下手,试试“定投”的方式挺合适——比如每月固定在发工资后投500元到创新药主题基金,涨了能赚收益,跌了能买更多份额,慢慢把成本摊低。有测算数据显示,2024年1-9月,每月1日定投某只创新药基金,截至9月25日的收益率是4.8%,比一次性买入的3.2%高1.6个百分点,而且中途最大浮亏只有2%,比一次性买入的5%小很多,持有也更安心,不用天天担惊受怕。

建议3: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做好“资产配置”

创新药属于高波动板块,行情好的时候涨得快,但跌起来也不含糊,不建议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普通人可以把持仓分成3部分:50%放在稳健的产品,保证基本收益;30%放在均衡型基金(同时投股票和债券),平衡风险和收益;20%放在创新药这类高潜力板块,博取长期收益。这样就算创新药短期波动,也不会影响整体资产的稳定,还能享受长期上涨的收益。比如有位读者,2024年把20%的资金定投创新药基金,剩下的80%放在稳健产品里,虽然创新药有波动,但整体资产没亏过,还赚了3%的收益。

四、总结:创新药的“花开”,需要一点耐心

最后回到开头张阿姨的问题:国庆前能不能回本,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清创新药的长期价值,政策一直在支持,研发不断有突破,这些才是让板块“开花结果”的根本。

就像种地一样,播下种子后不能天天挖出来看有没有发芽,得等它慢慢生根、长叶、开花。创新药也是如此,从政策利好落地到研发成果转化,再到企业营收增长、股价上涨,需要时间积累。普通人不用纠结短期的“涨跌”,也不用急着“国庆回本”,只要选对方向,做好配置,耐心等一等,大概率能等到创新药的“花开时刻”。

来源:暖阳中打太极的闲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