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身边的谋士小心翼翼地劝他冷静些,他却自言自语了一句:“若是当年听了陈元龙的计,也不至于到这一步。”说完这话,他什么都没再说,只是把手里的玉玺轻轻搁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一年,曹操站在大江边,望着对岸的孙权势力咬牙切齿。
他身边的谋士小心翼翼地劝他冷静些,他却自言自语了一句:“若是当年听了陈元龙的计,也不至于到这一步。”说完这话,他什么都没再说,只是把手里的玉玺轻轻搁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往前推个十来年,地点是徐州。
那时候刘备刚刚接过陶谦留下的地盘,风头正劲。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他还没坐热这个位子时,一连串的错位与误判,悄悄埋下了后来的败局。
那可是徐州啊。
地处中原腹地,东接江淮,西连兖豫,是兵家必争之地。
陶谦病重那年,把这块地方交给了刘备。
表面上是“托孤”,其实是把徐州的未来压在了这个有点“仁义名气”的年轻人身上。
可刘备那时候,真还没准备好。
他身边其实已经聚了一批了不起的人。
有能打的,有能谋的,甚至有些人家底深厚、人脉广泛,随便放到哪个阵营,都是能撑起一角的人物。
比如陈群。
他是豫州人,年纪轻轻就被刘备任为“别驾”——也就是主政者身边的副手,负责地方政务。
他看得很透,早早就劝刘备:“袁术现在还强,吕布又是不可控的变数,若与袁术硬碰硬,难保吕布不趁虚而入。”这话说得够明白了。
可那会儿的刘备,刚掌徐州,信心满满,没怎么听进去。
陈群也没再多说什么。
后来吕布袭了小沛,他就带着家人离开了。
不久之后,他父亲陈纪、儿子陈泰也都一同归附了曹操。
这一家三代,后来全在魏国有名有姓。
陈群主持魏律,陈泰镇守西北,陈纪也跟着献策出力。
可这一切,刘备再也用不上了。
再说陈登。
这个人更有意思。
他是下邳人,本地大族出身,文武兼备,年轻时就以“元龙”之号闻名乡里。
最早是支持刘备的,甚至想全力辅佐他稳住徐州。
可刘备对他并不是特别亲近。
当时刘备忙着应对袁术,一边又想借吕布的兵力牵制对手。
陈登多次建议他稳住局势,不要轻易引狼入室。
刘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请吕布入小沛”。
结果怎么样?吕布很快翻脸,把小沛据为己有,刘备被赶得四处流窜。
陈登没走。
他留下来,后来转投曹操,又联合陈矫在广陵击退孙权的进攻,保住了东线的稳定。
曹操说的那句“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说的就是这事儿。
陈矫也是个关键人物,本是广陵人,出身士族。
早年袁术孙策都想请他出山,他都婉拒了。
那时候他选择留在故乡,继续观察局势。
后来看到刘备无力守住徐州,也看清了吕布的野心,他才彻底向曹操靠拢。
之后他在曹魏政权中,处理对吴战事屡有建树。
这些人当初不是没机会跟着刘备走的,只是他没能把握住。
臧霸也一样。
他原是陶谦旧将,镇守青州一带,兵力不小。
刘备接手徐州后,没有及时和他建立稳定关系。
结果后来吕布袭小沛,臧霸也选择了中立,甚至慢慢偏向曹操阵营。
田豫那时候年纪还不算大,也跟着刘备一段时间。
可当刘备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准备在小沛扎根时,田豫却选择了离开。
他说母亲年老,要回乡照顾。
刘备送他时,还流下了眼泪。
可田豫回去没几年,就成了曹魏北疆的支柱人物,屡次击退鲜卑、乌桓、匈奴等部落的进犯,被称为“边关之盾”。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用的是“沉着果断、勤谨有度”。
这些人当初都在刘备的周围。
不是过路的,也不是观望的。
他们是真心愿意跟着刘备干一番事业的。
可惜那时候的刘备,太忙着对外了,没能顾得上身边这些人。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刘备对地方势力的整合能力,确实不如曹操。
曹操出身宦官家族,早年就明白如何在复杂的权力关系中生存。
他重用士族,设立制度,广纳人才。
而刘备虽然出身中山靖王之后,但常年漂泊,对地方官僚系统缺乏掌控经验。
再加上他性格耿直、重情重义,更信赖个人感情,反而难以适应徐州这种士族林立、关系复杂的环境。
等到吕布全面掌控徐州,刘备失去根据地,只能一路南下。
先到汝南,再转荆州,最后才落脚益州。
这个过程耗时十年,也基本断了他在中原发展的所有可能。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叫他“徐州牧”。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59年。
范曄,《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56年。
来源:甄妮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