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北京市民李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购买"特效减肥茶",服用后出现严重心悸、呕吐症状,紧急送医。经检测,该产品含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国家明令禁止的减肥成分)。真实数据:
9月18日,北京市民李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购买"特效减肥茶",服用后出现严重心悸、呕吐症状,紧急送医。经检测,该产品含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国家明令禁止的减肥成分)。
真实数据:
"不是'药',是'毒'!"——北京市朝阳医院急诊科医生王磊(来源:央视新闻《网络食品欺诈调查》 )。
9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网信办、公安部启动"2024网络食品欺诈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
✅ 虚假宣传:如"特效减肥茶"实为普通茶饮,夸大功效;
✅ 假冒伪劣:伪造"国家认证"标识,如"XX牌"奶粉实为普通食品;
✅ 无证经营:利用直播、短视频平台"隐身"销售,规避监管。
行动成效(截至9月20日):
"不是'抓小偷',是'织天网'!"——市场监管总局网络监管司负责人(来源:人民日报《严打网络食品欺诈》)。
网络欺诈的"高仿"套路,已升级到"专业级":
套路1:"专家背书"假象
套路2:"限时优惠"诱导
"限量100份,今日特价59元!"(实际库存为0,诱导下单);案例:3000人抢购"特效减肥茶",仅100人收到货。套路3:"伪认证"迷惑
产品包装印"国家认证"(实为伪造,查无此证);案例:某"有机奶粉"标注"欧盟认证",实际无任何资质。消费者警示:
"别被'专家'忽悠,扫码查真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APP(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食品消费避坑指南》,教你3步防欺诈:
1️⃣ 扫码验真:
2️⃣ 查平台资质:
在电商平台搜索"企业信用信息",确认商家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案例:北京王女士发现商家无证,举报后平台下架12件商品。3️⃣ 看投诉记录:
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产品名,查看历史投诉量;案例:杭州陈先生发现"降糖药"投诉量超5000条,放弃购买。"现在扫码,比看广告还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消费者服务热线(来源:市场监管总局《避坑指南》)。
此次行动不是"一阵风",而是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2024年目标:
行业影响:电商平台自查成本降低30%,合规率提升至85%;消费者信任度从65%→82%。
"我们要让欺诈者无处可藏,让消费者安心消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来源:新华社《食品安全治理新篇》)。
来源:No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