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张清桦,有张有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05 13:11 1

摘要:清晨六点,晨光熹微。张清桦与国旗护卫队的其他队员们早已穿戴整齐,在宿舍楼下列队集合。2023年6月12日是春季学期最后一次升旗仪式,也是张清桦最难忘的一次升旗任务。首次担任主旗手的他,需要和副旗手互相配合,将288cm宽的国旗升起,他的心中难掩期待与紧张,“那

在兰州大学的晨曦与暮色间

张清桦的身影总在两种

截然不同的角色中切换

清晨,他肩扛国旗、步履铿锵

在昆仑堂前以精准的动作升起五星红旗

深夜,他伏案执笔

用诗歌与文字记录对生命的思考

作为国旗护卫队负责人、志愿先锋

张清桦以行动诠释着“责任”的千钧重量

也用文字书写青春的滚烫与深邃

张清桦在2024年国旗文化周上发言

以青春之名,赴星辰之约

清晨六点,晨光熹微。张清桦与国旗护卫队的其他队员们早已穿戴整齐,在宿舍楼下列队集合。2023年6月12日是春季学期最后一次升旗仪式,也是张清桦最难忘的一次升旗任务。首次担任主旗手的他,需要和副旗手互相配合,将288cm宽的国旗升起,他的心中难掩期待与紧张,“那天我应该只睡了两个小时,凌晨四五点就醒了。”

张清桦个人制服照

早上七点,他来到闻欣堂东侧的集合点。这条路线他已经陪旗手们走过无数遍,而今天,他终于成为了队列中的一员。那天清晨,大雨来得毫无预兆。制服被雨水浸透,旗绳也因潮湿而硬化,大大增加了升旗难度。“副旗手将旗甩出去的那一刻,雨水顺着国旗淌了下来,我感到非常地紧张。”最终,国旗在国歌结束的瞬间精准升至顶端,当国旗完美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与忐忑都化作了自豪之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来说,每一次完美的升旗仪式背后,是无数个清晨与夜晚的刻苦训练。

从站军姿到踢正步,从握旗杆到抛旗动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打磨,才能确保在正式场合分毫不差。每周二、四晚九点,当榆中校区的路灯点亮暮色时,国旗护卫队队员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五公里长跑、拉伸运动、脉冲深蹲……这些看似与升旗无关的训练,实则是确保清晨升旗时快速进入状态的必修课。

周日白天,队员们会进行相关的动作训练,在张清桦看来,“张弛有度,动静结合”这八个字概括其中的训练哲学,再恰当不过。“在正步行进时,该发力的部位必须绷紧,其他部位则要保持松弛。比如出腿时,胯部要稳定收紧,大腿前侧绷紧,脚背下压,换臂动作也要自然流畅。”这种精准的肌肉控制,让他们的动作既充满爆发力又收放自如。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爆发,再到急停定位的绝对稳定,队员们要反复练习数百次才能掌握这种动态平衡。“全身绷紧反而会导致动作僵硬,影响整体美感。”

国旗护卫队执行“一·二九”出旗任务

日复一日的训练不仅让他们练就了过硬的动作技能,更是让程序化生活多了一丝真情温暖。他坦言,自己在大二时曾陷入“情感麻木”的状态:“当学业、学生工作等各种压力接踵而至时,人会本能地蜷缩自我,情感感知力被逐渐消磨。”但在国旗护卫队的训练中,他重新找回了对生活最原始的热爱。现在的他,能够根据需要在严肃纪律时恰当地表达情绪,却不会让情绪左右自己。“这种情感的收放自如,正是国旗护卫队训练带给我的宝贵财富。”

国旗护卫队第二十九届队员早餐合影

以人文为尺,塑集体之魂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陪练到主旗手,张清桦的成长轨迹印证着他对责任的理解。“责任就是将你正在做的事做好,并且坚持做下去。”从大一至大三,他始终以热爱为起点,守护每一次国旗的升起。

张清桦指导兰州八中国旗班动作

作为队伍管理者,他形成了科学的带队理念。“决策的关键在于能否缓解队员训练与个人生活的矛盾。”在制定寒假训练计划时,他考虑到新队员的膝盖问题,以及训练场地坡度高的实际情况,取消了硬性跑步要求,增加了膝盖保护性动作。这些改变赢得了队员们的广泛好评。

国旗护卫队为老成员颁发证书

2024年8月,他曾带队赴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学习,阅兵时的恢弘气势让他深感震撼。在与官兵的交流过程中,他了解到了“蹬翘”训练法,能够帮助队员掌握踢腿时的发力技巧,不仅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更是减少了队员们的膝盖损耗。“新一届队员普遍反映有膝盖不适等问题。”张清桦说,“今年我开始在操枪动作训练间隙插入踏步放松,减轻大家的膝盖压力。”这些人性化的调整,让原本严苛的军事化训练有了温度。

张清桦在省内外高校国旗护卫队论坛上交流

在张清桦看来,纪律不是冰冷的条规,而是凝聚团队的纽带。“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国旗的尊严,更是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

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带队哲学。从严格执行到人性化管理,从技术训练到情感建设,张清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纪律,源于对每一位个体的尊重与关爱。

以脚步为笔,绘就基层底色

902.16小时的志愿时长,记录着张清桦在西北大地的奔走轨迹。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昌社区广场,他向农牧民群众发放国旗法手册,一位裕固族老爷爷翻阅后高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让他瞬间读懂 “家国情怀” 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让法律与信仰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团委组织的兼职中,他发现高校高屋建瓴的学术研究与基层为群众解决实事、调解纠纷的细枝末节,从课堂上的学术理论回归到具体的人和事——那些在党群服务中心窗口折射出的人间烟火与市井生活,让他明白“基层工作的本质是解决人的需求”。

张清桦生活照

在榆中二中、甘家巷社区,他辅导学生作业、指导国旗班建设,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知识的边界。“当看到小女孩在我的引导下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我突然意识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在于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微光’,哪怕只能照亮一个瞬间。”张清桦始终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热爱汇聚希望。

以热爱为舟,横渡多元之河

从理科生到社会学学子,从机械拆卸爱好者到诗歌创作者,张清桦的成长是理性与感性的共舞。他坦言,中学时期沉迷物理化学的结构美学,拆解电脑、组装马达是日常乐趣;高一阅读《人间词话》后,却突然被文字的韵律打动,开始用诗词记录心绪。

阅读社会思想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他会联想到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国家分工;写诗歌时,又会融入国旗护卫队的专属符号——旗台、旗绳、正步声,这些元素在他笔下化作“青春与信仰的交响”。他说,自己最敬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他的实践,正是将对家国的热爱、对集体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化作具体的行动与思考。

张清桦负责哲社院毕业典礼迎宾

在兰州大学,张清桦用三年时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 “多面青春”:他是国旗护卫队里的“铁血旗手”,用正步丈量信仰;他是学生工作中的 “温情组织者”,用人文关怀凝聚集体力量;他是志愿路上的“基层观察者”,用脚步丈量志愿的温度;他也是自由游走的“生活记录者”,将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化作笔尖星火。左手执旗,右手写诗,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是让宏大的家国理想落地为具体的责任担当,让多元的个人爱好升华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

生命的厚度,不在于角色的多少,而在于每个角色里都住着滚烫的灵魂。

这,或许就是属于张清桦的青春答案——在国旗的星辉下奔跑,在诗歌的灯火里沉思,于千万种可能中,活成属于自己的光。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丨张琛 曹颖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晓瑶

校对|王雅菲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

兰大国旗护卫队,30年!

来源:兰州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