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瞅着那些复制粘贴、没点思考的案例,也觉得有点丢人,但要是把这事全怪到超级符号头上,我觉得不太对,问题根本不在理论本身,是华与华自己走偏了。
最近刷到好多人骂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是“超级照搬”,连带着整个超级符号理论都被踩得不行。
我瞅着那些复制粘贴、没点思考的案例,也觉得有点丢人,但要是把这事全怪到超级符号头上,我觉得不太对,问题根本不在理论本身,是华与华自己走偏了。
我认识个前辈是叶茂中公司出来的,他说当年做超级符号,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时候的符号,不是随便找个图贴上去就行,得精准戳中品牌核心,还得让用户记牢。
比如“地球人都知道”的外星人,一看到就想起那句口号,真功夫的李小龙,往那一站就跟“功夫快餐”的定位搭得死死的,还有大红鹰的胜利之鹰,光一个“V”的造型,就把“胜利”的感觉传出去了。
前辈还说,叶茂中老师总跟他们强调,每个品牌都得有专属的传播载体,找载体绝不是“凑数”。
他们当年做过不少案例,361°的“豹子”对应速度,柒牌的“功夫”贴合品牌调性,赶集网的“毛驴”透着接地气的劲儿。
这些符号没有一个是照搬的,全是跟品牌、用户需求绑在一起的。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也说过,好广告不是搞新文案新图片,是让熟悉的东西产生新关联。
华与华早期其实也做过好事,他们把符号学和这理念整合,搞出“文化母体”的说法,让“找符号”有了章法。
单看这点,超级符号理论的价值真不小,帮不少品牌少走了弯路。
本来以为华与华能把这理论越做越好,后来发现不是,他们把“有章法”变成了“不用想”。
不做品牌调研,不琢磨用户心智,就盯着现成符号找“同款”,改改颜色、换换元素就当成自己的东西。
有人质疑,他们还拿“审美是人性问题”搪塞,这操作我是真没看懂。
你对比下就知道,叶茂中团队做马蜂窝的“唐僧”,是因为唐僧西天取经对应“旅行”,跟平台属性严丝合缝,可华与华近年做的一些卡通IP,看着就没灵魂,换个品牌用也不违和。
搞不清他们咋想的,放着“精准创意”的路不走,偏要走“复制粘贴”的捷径。
更关键的是,他们好像丢了广告人的初心,叶茂中老师当年说“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那股子对点子的较真劲儿,现在在华与华身上很少见了。
他们把“能用”当成“好用”,把“快”当成“效率”,时间长了,超级符号的口碑自然从“高效工具”跌成了“照搬代名词”。
其实超级符号没那么难用对,不少品牌都做出了样子。
就说蜜雪冰城的雪王,它能火不是光靠那首魔性歌曲,是品牌让雪王“活”了,蹭热点时会调皮互动,玩跨界时能贴近年轻人,做公益时还会传递暖意。
用户喜欢的不是那个拿权杖的卡通形象,是背后“平价、有趣”的品牌个性。
还有个误区得说清楚,不是模仿就是照搬,毕加索说过“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乔布斯也承认用过别人的经验。
关键是得“超越”,比如比亚迪早期借鉴过成熟车型,但后来自己搞出了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这不就把模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叶茂中团队当年做大红鹰也很聪明,他们没盲目用“鹰”的通用形象,而是搞出“胜利之鹰”,既借了“V”符号的积极联想,又贴合了品牌调性。
这种“学别人的逻辑,做自己的特色”,才是用超级符号的正道,超级符号这“王炸”根本没废,是华与华用偷懒的方式把它玩砸了。
对做品牌、做营销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盯着现成符号抄,是多从艺术、生活里找灵感,多琢磨品牌的核心特质。
毕竟,用户记牢的从来不是复制来的图案,是有灵魂、有个性的“独一份”符号,要是总想着走捷径,再好用的理论也得被用废。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