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6位传奇丞相有人凭智谋定天下有人以忠直留青史你能说出几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8:10 1

摘要:在古代王朝的权力中枢里,丞相是连接君主与天下的关键纽带。他们或运筹帷幄,助君主开创盛世;或犯颜直谏,为江山社稷护航。历史上有这样6位丞相,功绩足以改写时代,却未必人人能脱口道出他们的故事,每一位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柱石"。

在古代王朝的权力中枢里,丞相是连接君主与天下的关键纽带。他们或运筹帷幄,助君主开创盛世;或犯颜直谏,为江山社稷护航。历史上有这样6位丞相,功绩足以改写时代,却未必人人能脱口道出他们的故事,每一位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柱石"。

管仲:靠"盐铁"起家,让齐桓公成春秋首霸

春秋时期的齐国,能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五霸之首",背后藏着丞相管仲的大智慧。这位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的谋士,早年的经历却十分坎坷。

管仲出身贫寒,为了谋生曾和好友鲍叔牙一起经商,可每次盈利分红,他都悄悄多拿一份。别人替鲍叔牙不平,鲍叔牙却解释:"他家里穷,多拿点是应该的。"这份体谅,成了管仲日后的幸运伏笔。后来两人分别辅佐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在争夺王位的混战中,管仲还曾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差点让对方丧命。

可公子小白(齐桓公)即位后,非但没有报复,反而在鲍叔牙的力荐下,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深知"民以食为天",治国先从经济改革下手:将全国的盐和铁收归国家管控,统一开采、生产和销售。要知道,古代百姓离不开盐,农耕和战争离不开铁,这一举措让齐国迅速积累财富,国库充盈。

经济强盛后,管仲又提出"尊王攘夷"的战略:表面上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国抵御北方蛮夷入侵,实际上让齐国成了诸侯联盟的"领头羊"。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不用一兵一卒,就九次召集诸侯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管仲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治国之才,能靠智慧让国家崛起,而非武力征服。

李斯:助秦统一的"法家智囊",却栽在晚年糊涂

秦朝能结束战国纷争,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丞相李斯功不可没。可这位曾推动历史进程的政治家,最终却落得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悲剧结局。

李斯早年只是楚国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吏,一次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躲躲闪闪,吃着脏东西还怕人;而粮仓里的老鼠,却肥得滚圆,肆无忌惮地啃食粮食。他突然醒悟:"环境决定命运!"于是毅然辞官,投奔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直奔最有潜力统一六国的秦国。

在秦国,李斯很快凭借过人的谋略得到秦王嬴政重用。他建议秦王派谋士带着金银珠宝,去六国收买大臣、离间君臣关系——这一招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了各国的抵抗联盟。秦统一天下后,面对大臣们"恢复分封制"的提议,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行政的基础。此外,他还主持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让分裂已久的各国真正融合成一个整体。

可秦始皇病逝后,李斯的人生开始跑偏。他被宦官赵高胁迫,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竟参与伪造遗诏,逼死贤明的太子扶苏,拥立昏庸的胡亥为帝。他以为妥协能换来安稳,却没想到赵高掌权后,很快将他诬陷为"谋反",最终在咸阳街头被腰斩,三族也被牵连诛杀。李斯的一生,前半生靠智谋成就伟业,后半生因贪念毁掉一切,成了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丞相之一。

萧何:"追韩信"定江山,成西汉开国第一功

提到西汉开国功臣,人们总先想到"兵仙"韩信、"谋圣"张良,可汉高祖刘邦却直言:"论功行赏,萧何该排第一!"这位看似低调的丞相,实则是刘邦平定天下的"幕后推手"。

萧何早年是秦朝沛县的狱吏,与刘邦是同乡。刘邦在沛县起义时,萧何毫不犹豫地放弃官职,跟着他打天下。他不像韩信那样冲锋陷阵,也不像张良那样出谋划策,却做了最关键的两件事:一是管后勤,无论刘邦的军队打到哪里,萧何总能准时送来粮草和士兵,让军队永远有战斗力;二是识人才,他月下追回韩信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当年韩信投奔刘邦后,因不受重用而偷偷离开。萧何得知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骑着马连夜追赶,跑了几百里路才把韩信劝回。刘邦起初不解,萧何却直言:"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帅才,若想夺取天下,非用他不可!"正是萧何的坚持,让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而韩信也没辜负期望,率军打败项羽,帮刘邦赢得了楚汉之争。

汉朝建立后,萧何又牵头制定法律制度,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让战后的西汉迅速稳定下来。刘邦曾多次怀疑萧何谋反,可萧何始终保持低调,甚至故意自污名声来消除刘邦的猜忌。最终,他不仅保住了性命,还成了西汉唯一一位能善终的开国功臣。萧何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智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默默支撑、稳扎稳打。

诸葛亮:"三顾茅庐"出山,用一生践行"鞠躬尽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诗句,道尽了诸葛亮这位"千古智圣"的悲壮一生。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用智慧和忠诚,成了后世无数人敬仰的榜样。

诸葛亮早年隐居在隆中,一边种地一边关注天下大势,被人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时,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先占据荆州、益州,与孙权结盟,再等待时机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这一战略,成了刘备集团的发展蓝图。

出山后,诸葛亮的智慧屡屡创造奇迹:赤壁之战中,他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又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曹军战船,一举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他辅佐年幼的刘禅,对内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让蜀汉国力逐渐恢复;对外平定南中叛乱,七擒孟获却不杀,用仁德收服人心,让南方多年不再作乱。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承诺,诸葛亮五次率军北伐,哪怕身体日渐衰弱,也坚持亲自带兵出征。最后一次北伐时,他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还在安排好撤军计划,生怕蜀汉军队受损。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实现最终的目标,却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改革救明朝,成"万历中兴"的缔造者

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财政枯竭,眼看就要走向灭亡,内阁首辅张居正(相当于丞相)站了出来,用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明朝续命几十年,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张居正早年考取进士,凭借出色的才能逐渐升至内阁首辅。他深知明朝的问题所在:官员懒政、土地兼并严重、税收混乱。于是,他推出了两项关键改革:一是"考成法",规定官员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完不成的就降职或罢免,这一下让原本懒散的官场变得高效起来;二是"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算成银两征收,既简化了税制,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还减轻了百姓负担。

改革过程中,张居正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贵族和贪官污吏纷纷反对,甚至有人散布谣言诋毁他。可他毫不退缩,直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在他的坚持下,改革逐渐见效,明朝的国库从空虚变得充盈,边境也逐渐稳定。

可张居正去世后,反对他的势力立刻反扑,不仅废除了他的改革措施,还抄了他的家,甚至差点让他鞭尸。尽管如此,他的改革成果却实实在在为明朝延续了寿命,后世学者评价:"没有张居正,明朝可能早亡几十年。"

魏征:敢骂皇帝的"直臣",成唐太宗的"一面镜"

在唐朝的朝堂上,有一位丞相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批评唐太宗,甚至多次让皇帝下不来台,他就是魏征。这位以"直言进谏"闻名的政治家,成了唐太宗治国的"一面镜子"。

魏征早年曾跟随李密、窦建德等反隋势力,后来才投奔唐朝,被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召见他,问:"你为什么要帮李建成对付我?"魏征却毫不畏惧地回答:"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事了!"唐太宗欣赏他的耿直,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后来又升为丞相。

从此,魏征成了唐太宗的"纠错机"。唐太宗想修建宫殿,魏征就上奏说"百姓刚经历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劳民伤财";唐太宗想派兵征讨少数民族,魏征又劝"武力不如安抚,打仗会让百姓受苦"。有时唐太宗被他骂得生气,回到后宫说"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可冷静下来后,还是会接受魏征的建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正是因为有魏征这样的直臣,唐太宗才能开创"贞观之治",让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6位丞相,来自不同的时代,却都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历史进程。他们中,有人靠智谋助国家崛起,有人用忠诚守护江山,有人凭勇气推动改革。你心中最佩服的,是哪一位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