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年代初一首《梦驼铃》横空出世,这首歌无论是配乐还是歌词都透露着悲伤的情绪。
80年代初一首《梦驼铃》横空出世,这首歌无论是配乐还是歌词都透露着悲伤的情绪。
特别是经由著名歌手张明敏演唱之后,更是响彻两岸三地,全世界的华人几乎都知道《梦驼铃》。
歌词中提到“海棠血泪”,不仅让几代中国人耿耿于怀,就连败逃台湾的蒋介石都曾经感慨:
我此生最大的不甘是听了斯大林的话......
这片土地的撕裂,早从三百年前沙俄的贪婪目光就开始了——1660年准噶尔部在草原上叛乱。
沙皇的使者揣着金银偷偷跑到活佛帐里,说“我们帮你打清朝,草原归你”。
可外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丹心里有数:跟着沙俄是当傀儡。
跟着清朝才是真归顺,最终带着部众叩关称臣。
1911年武昌城头枪响,清朝的龙旗一落,库伦的沙俄领事立马撕破脸,给活佛塞了枪和钱。
喊着“现在独立,时机到了”,外蒙王公们连夜驱逐中国驻蒙大臣。
在沙俄刺刀下挂起“大蒙古国”的旗子。
两年后北洋政府签《中俄声明》时,钢笔尖都在抖——
白纸黑字写着“外蒙古自治”,中国官员不准进库伦,连驻军都得沙俄点头。
弱国的地图,从这时起就被别人的铅笔胡乱涂改了。
徐树铮收复闹剧昙花一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沙俄自顾不暇。
外蒙的王公们慌了神,赶紧派人到北京说要"恢复旧制"。
段祺瑞政府派徐树铮带了一个旅的兵北上,这小子是出了名的狠角色。
进了库伦直接把蒙古王公的印信收了,逼着活佛签了《取消自治令》,连谈判的余地都不给。
可这刺刀撑起来的地盘哪能长久?没过半年段祺瑞倒台。
徐树铮被调回内地,外蒙的驻军跟着撤了个干净。
那些王公们转头就又闹腾起来,1921年苏联红军开进库伦,外蒙的局势,又回到了原点。
1945年2月,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宫飘着雪,罗斯福裹着毛毯坐在轮椅上。
丘吉尔叼着雪茄翻文件,斯大林突然把烟斗往桌上一磕:“要苏联对日作战,得答应三个条件——
外蒙古维持现状,大连旅顺归我们用,中长铁路共管。”
罗斯福眯眼盯着墙上的太平洋地图,铅笔在关岛画了个圈,没抬头就点头;
丘吉尔嘟囔“只要别碰香港”,跟着在协定上签字。
这张写着“外蒙古问题由苏联决定”的纸条,压根没让中国代表沾边。
重庆黄山官邸的电报机“滴滴”响到后半夜,戴笠的特务从上海租界传回消息:
“雅尔塔会议可能卖了外蒙。”
蒋介石抓起电话摔在桌上,骂“娘希匹,拿中国当筹码”,连夜让驻美大使魏道明去问罗斯福。
罗斯福拍着魏道明的肩膀笑:“都是谣言,放心”,转头就让国务卿把协定锁进保险柜。
直到4月赫尔利透口风,蒋介石捏着密电的手直抖——这哪是商量,分明是强买强卖。
可他手里的兵都在打共产党,连说“不”的底气都没有。
只能让宋子文收拾行李,准备去莫斯科碰运气。
1945年6月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谈判室比西伯利亚的风还冷。
宋子文刚坐下,斯大林就把《雅尔塔协定》拍在桌上,蓝墨水的字迹透着寒气:
“外蒙古问题不解决,中苏条约免谈。”
宋子文脸涨得通红,说民国宪法里写着外蒙是中国领土,斯大林冷笑:“宪法?
你们的军队连长江都过不了,谈什么宪法?”
蒋介石急得天天给宋子文发电报,开头总写“坚守立场”,结尾却加“相机行事”。
宋子文咬着牙争了七天,说外蒙可以高度自治,但主权得归中国,斯大林直接让翻译传话:
“要么维持现状,要么我们现在就出兵东北——不过到时候占多少地,就不好说了。”
蒋经国按蒋介石的意思,以“非正式代表”身份去见斯大林。
这小子刚三十出头,穿着西装还带着学生气,说:
“委员长说了,外蒙是祖宗留下的土地,让出去没法对国人交代。”
斯大林盯着他看了半分钟,突然笑了:“你们的委员长?
他现在需要苏联援助打日本,需要苏联不支持共产党,这都是要条件的。”
蒋经国攥着拳头说:“我们可以给别的补偿,铁路、港口都行。”
斯大林把烟斗往烟灰缸里一磕:“我只要外蒙古——它是苏联的屏障,懂吗?”
重庆黄山官邸的电报机响到半夜,戴笠送来的密报说“斯大林已下令远东军待命”。
蒋介石在地图上画圈,外蒙古的位置被红铅笔涂得发黑。
他给宋子文发去最后一封电报,字歪歪扭扭:“可同意外蒙古战后由公民投票决定。
条件是苏联承诺不支持中共,东北主权完整。”
宋子文在谈判记录上签字时,钢笔尖断了。
他把笔扔在桌上,说这个字他不签,要回去请示。
斯大林哼了声,让莫洛托夫接着谈。
三天后,蒋介石的回电到了:“签字吧,公投就公投。”
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重庆签字,宋子文把钢笔扔在桌上。
说“这个字我不签”,当天就递了辞呈,外交部部长的位置换了王世杰。
10月的外蒙古草原刮着白毛风,投票站的牧民排着队,手里的选票印着“独立”两个字。
最后唱票时,黑板上的“赞成”写了密密麻麻一整行——98%。
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的公告发往全国,白纸黑字写着“承认外蒙古之独立”。
报纸上这行字旁边,印着蒋介石在南京中山陵的照片,表情僵着。
后来他退到台湾,住在士林官邸,书房里总摆着张大陆地图,北疆那片空白处用红笔圈了又圈。
晚年常坐在藤椅上,一坐就是一下午。
手指在“外蒙古”三个字上磨来磨去,侍卫说听见他嘟囔“当初要是再硬气点……”。
1952年联合国大会上,台湾代表拿着《雅尔塔协定》喊“这是非法的”,投票结果出来。
38票赞成裁定相关条约无效,可外蒙古的国旗早就在联合国大厦前飘了两年。
档案库里的独立宣言盖着红印章,擦不掉了。
徐树铮1919年带着皖系的枪杆子进了库伦,把蒙古王公的印信往桌上一拍。
外蒙古就"回归"了——可他手里的枪杆子。
终究没撑过段祺瑞政府倒台的政治风浪,没撑过中国积贫积弱的底子。
等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才真正让"实力"两个字有了分量。
毛泽东一上台就宣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包括那张写着"外蒙古现状"的《雅尔塔协定》副本。
直接扔进了历史档案馆的废纸堆。
1955年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蒙古加入联合国,新中国代表当场投了反对票。
说"这是背着中国搞的阴谋",硬生生把这事挡了五年。
1961年蒙古终究还是进了联合国,但那会儿的中国。
早已不是1945年那个连谈判桌都挤不进去的弱国——毛泽东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的土地。
能不能动、怎么动,得看中国自己的拳头硬不硬,这才是徐树铮当年没明白的道理:
刺刀能吓人一时,实力才能撑人一世。
现在再听《梦驼铃》,"海棠血泪"四个字早不是要记恨谁——
沙俄的贪婪、雅尔塔的暗箱、蒋介石的无奈,都成了历史课本里的铅字。
真正该刻进骨子里的,是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国家的疆土从来不是靠谈判桌上的眼泪保住的。
得靠飞机大炮、工厂农田、芯片卫星,这些才是守护疆土的底气。
当年秋海棠叶缺的那一角,该成为我们磨快实力的磨刀石——
让后代子孙再看地图时,不用再抹眼泪。
如今再回顾秋海棠的历史事件并非是为宣扬仇恨。
昭昭前事只为警惕后人,只有国家强大“海棠血泪”的故事才不会再次上演。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中苏外交秘闻录》(国际关系研究院,2008年)
《蒋介石日记解密》(历史档案出版社,2015年)
《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卢绪友:中苏谈判与外蒙独立---以台湾方面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与斯大林 - 中国知网 (cnki.net)
中苏谈判与外蒙独立——以台湾方面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 中国知网 (cnki.net)
取材于网络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