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犬病可防可控不可治,需科学对待,狂犬病作为一种病死率近100% 的致命传染病,虽无法治愈,但暴露后规范处置可有效预防发病。每个人都应掌握狂犬病相关知识,共同打破狂犬病的传播链条。
2025年9月28日是
第十九个“世界狂犬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设立世界狂犬病日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
狂犬病可防可控不可治,需科学对待,狂犬病作为一种病死率近100% 的致命传染病,虽无法治愈,但暴露后规范处置可有效预防发病。每个人都应掌握狂犬病相关知识,共同打破狂犬病的传播链条。
Q 01:
A: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恐水、畏光、怕风、吞咽困难、狂躁或麻痹等症状,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病程进展迅速,人患狂犬病后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Q 0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毒宿主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也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感染动物的唾液而传播。犬类是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此外,人类接触感染狂犬病毒的猫、蝙蝠、狐狸、浣熊等动物,也可感染狂犬病。
Q 03:
有哪些动物可以传播狂犬病?
A:
动物传染狂犬病的风险分三类。
狂犬病高风险动物:犬、猫、鼬獾、貉、狼、狐狸等野生食肉哺乳动物,以及蝙蝠。被这些动物致伤后,一定要尽早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置。
狂犬病低风险动物:牛、羊、猪等家畜和兔形类,以及啮齿类动物,如老鼠。这类动物理论上存在传播狂犬病的风险,但是传播风险低。
狂犬病无风险动物:除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如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均不传播狂犬病。
Q 04:
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久?
A: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为1-3个月,大都在3个月内发病,1年以上罕见。但也有潜伏期达十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致伤者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数量和毒力等因素相关。
Q 05:
如何预防狂犬病?
A:
1.暴露前免疫,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比如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工作人员、兽医、动物收容机构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研究人员、猎人等。计划前往狂犬病流行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也可进行暴露前免疫。
基础免疫程序为第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剂,以后每隔3至5年加强1剂。
2.暴露后预防
专家提醒,用嘴清理伤口不可取!狂犬病毒暴露级别并非只取决于皮损程度,也与暴露部位神经数量相关,嘴部神经密集且靠近大脑,较四肢等部位暴露后感染风险更高。
若一时找不到肥皂清理,也可用清水进行最基本的冲洗,再及时就医注射疫苗,降低感染狂犬病毒风险。
Q 06:
特殊人群接种原则?
A:
孕妇/哺乳期妇女:研究显示疫苗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暴露后必须接种;
儿童/老人:按体重或年龄调整剂量(儿童需密切观察反应);
免疫缺陷者:接种后评估效果,必要时加强免疫。
Q 07:
暴露后未及时处理,该怎么办?
A: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越早越好。
暴露后未及时处理者,伤口如未愈合,需适当处理伤口,并进行疫苗注射,必要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伤口完全愈合者,建议接种疫苗。
被确认的III级暴露者(即皮肤被贯穿、破损的皮肤被舔舐或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舔舐,暴露于蝙蝠等),无论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来就医,均可接种疫苗。在狂犬病暴露后的12个月期间,狂犬病发生的可能性逐渐下降,12个月后再发病罕见。
Q 08:
如何远离身边潜在风险?
A:
爱护自己也要爱护他人,因此我们呼吁文明养犬,及时给家养的狗和猫接种疫苗,不要轻易遗弃;出门遛猫狗要拴绳,主动避让行人,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作为群众面对小动物要遵守三不原则:不挑逗、不投喂、不接触陌生/流浪动物。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