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系列活动民族文学交流会发言摘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0:45 1

摘要:9月18日下午,“甘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系列活动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举办期间,“瞻望与思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交流会”在合作市召开。多民族知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甘南本土作家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讨文学记录时代、凝聚人心、构筑共有精

9月18日下午,“甘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系列活动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举办期间,“瞻望与思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交流会”在合作市召开。多民族知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甘南本土作家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讨文学记录时代、凝聚人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与路径,表达对甘南的深情祝福和对甘南文学的热切期盼。交流会由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甘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凌宏主持。

现将现场发言摘录如下:

陈亚军(《民族文学》主编):

甘南壮丽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传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作家们应敏锐捕捉素材中的“陌生感”与“疼痛感”,以细腻的笔触讲述这片土地深处的情感和故事,写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好作品。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生态书写、民族叙事与时代记录中持续发力。新时代文艺的大众表达,应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指导下,借助新媒介,让文艺走向更加大众化、互动化、多元化和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修养和跨学科阅读,精准把握创作切入点与精神内核;要勇于突破传统题材的边界,积极探索科技、科幻等新兴领域;要合理借鉴网络文学的叙事活力与读者意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与思想深度,使其更贴近时代。

赵凌宏(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甘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各位作家以广阔的文学视野、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指明了文学创作方向,提供了许多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宝贵意见,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温度与力量。这些宝贵的创作经验,我们将认真体会,并融入到今后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去。同时,我们热切期盼全国知名作家朋友能在甘南多走走、多看看,用心感受这片高原的壮美、人民的热情和时代的脉动,用如椽巨笔,描绘甘南山水,讲述甘南故事,传播甘南声音,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希望大家能常来常往,建立起深厚持久的友谊和紧密的创作联系。

希多才让(甘南州文联副主席、甘南州作家戏剧家协会主席):

甘南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绩斐然,比如1981年甘南籍作家益希卓玛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丹真贡布、扎西东珠、觉乃·云才让、扎西才让、王小忠等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牧风荣获首届中国散文诗大观奖大奖、“记忆乡愁”世界华文散文诗大赛金奖、“2021年度全国十佳散文诗人”等,敏洮舟、马桂珍、安少龙等荣获《民族文学》年度奖。《达赛尔》和《格桑花》杂志是当代藏族文学创作的主要窗口和阵地之一。一些作家、诗人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甘南州文联积极举办各种文学创作与翻译培训、改稿、笔会、诗会、采风等文学活动,鼓励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藏、汉语文学创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石一宁(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不仅以其祥和美丽、独具魅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全国文学版图中占据醒目位置,更是地处甘青川三省交汇地,集壮美风光、深厚历史与鲜明民族文化于一身。作为全国六大绿色宝库和五大牧区之一,承载着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的文化印记,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和多彩民族文化。这次系列文学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民族作家们有机会跟甘南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相互切磋,交流创作经验;也有机会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甘南壮美的自然风光、璀璨的历史人文,亲历见证新时代甘南城镇崛起、乡村振兴的新生活新风貌。相信作家们在这次活动中、在采风过程中会激发灵感、催生激情,之后会创作出反映时代现实、反映甘南变迁的力作佳篇。

杨玉梅(《民族文学》副主编):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优秀作品仍相对稀缺,年轻作者屈指可数。推动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创作与翻译工作。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多思考生活研究生活,加强艺术创新。民族文学创作应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关于地方性叙事中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树立大历史观,体现共同性共通性。在全媒体时代,生活节奏加快,写作变得多元化平常化,作家却需要放慢生活,凝心静默,这样才能创造出能够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甘南是文学的沃土,期待甘南作家共同推动新时代甘南文学走向新的辉煌。

敖见(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藏语文室副主任译审):

《民族文学》藏文版自2009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藏族文学创作与翻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藏语作家和翻译人才,并推出了大量文学精品,极大地丰富了涉藏地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藏文文学刊物中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民族文学》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仁青(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

文学翻译是丰润与发展民族文学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做好文学翻译,就要大力培养文学翻译人才。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为培养翻译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学翻译,一方面可以让民族文学跨越地域和民族,走向更远的远方,也可以通过吸收不同的文化,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和文学。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除了依靠院校等教育机构,民族文学创作、编辑、翻译的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承担起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出版、发表更多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让更多的文学翻译人才涌现出来,投入到文学翻译这项工作中来,让更多更好的更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不断面世。

曹有云(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

我看到甘南路边一张巨幅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我想这八个字很好地阐释了甘南所具有的地理人文特质,也说明这次文学系列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下,以文学的名义相聚在甘南的缘由。我认为文学书写就是向着信仰、理想和真善美崇高境界的朝圣之旅、心灵之旅、精神之旅。圣境甘南,天上人间;走进甘南,心旷神怡。甘南文学创作人才辈出,成绩斐然。近年来多名甘南文学才俊相继获得了骏马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这在全国民族地区也是比较突出的,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包括甘南作家在内的民族地区作家,也要看到差距,需要加强借鉴学习,不懈努力,保持特质,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巴桑(藏族作家):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少数民族作家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时代,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双向激活: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优势让少数民族作家在充分展现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的同时,带来独特的题材和视角,带来特有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也带来独特的价值观,同时又饱含共同的中华文化情怀。二、选择题材:需要关注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探讨人性、生命、宇宙等永恒主题,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家国情怀。

陈胜乐(宜昌散文学会副会长、 宜昌市小说学会副会长):

作家要以手中之笔,以文学为桥梁,通过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当下的时代叙事,凸显“命运与共”的大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要将“民族性”融入“整体性”,通过具体行动实现“双向奔赴”。二、深入“跨民族生活现场”,跳出单一民族生活圈层,走进民族共居社区、乡村、城镇,记录不同民族生产生活中的故事。聚焦“共同性”,让民族故事成为“切片”,在整体叙事中“见人、见情、见共通”。三、通过作品将“民族之根”与“中华民族的干”连起来,让本民族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读者从“民族的叙事”中看到“共同的未来”。

刘永松(云南财经大学教授,云南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

我一直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创作的题材相对比较狭窄,文体相对比较单一,诗歌散文较多,小说比较少;三、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视野、高度以及作品质量还有待提升;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需要90后、00后的加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作家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注重对年轻作家的培养和扶持;二是通过多种“走出去”的方式,开阔作家的视野,提高修养,把握时代的面貌和脉搏;三是激发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推动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邱婧(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已经持续十余年关注甘南多民族文学创作。甘南是一个多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十分丰富多元的地理区域,其中藏族诗歌的创作表现尤为突出,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甘南当代文学创作,希望甘南新一代的写作者能继续努力,多出新作。

刚杰·索木东(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 副秘书长):

甘南作家要“破”“立”结合,努力构建自己的文学地理和风格;要“融”“通”结合,凝练打造甘南文学的醒目特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作家的扶持和培养,共同打造甘南文学更加辉煌的未来。

扎西才让(甘南州作家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

今天上午听了石一宁老师的《民族文学的创新》主题讲座,深受启发。他在谈及“创造性思维”话题时提及的如何看待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如何不停留于表象深入讲述三农问题等话题,正是我们农牧区写作者特别关心的内容。他要求写作者要了解国情,熟悉国情,这样写作就不会陷入茫然。这些意见建议很有见地,值得我们基层写作者深入思考,进而写出有质量的作品。

王小忠(甘南州作家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

甘南的作家要打开自己的视野,要在认识上有所改变,不要总是把现象高度问题化。作家的主要责任或许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如果仅仅停留在想象上,抑或停留在对现实的还原上,这是不够的。在作品中,倡导自己对生活与人生的重新认识,或者某种观念,就非常重要了。应该让情感认知凸出来,让更多的主题归结到活着和如何更好地活着,这个更大的命题上来。

嘎代才让(《达赛尔》副主编):

多年来我深受民族文化的滋养,民族文化为我打开了更宽阔的视野。我个人成长离不开《民族文学》的支持和鼓励。特别难忘的是,2019年我获得《民族文学》藏文版的年度奖;2024年,又获得《民族文学》汉文版诗歌奖。这份认可,我很感激,也深受鼓舞。

张大勇(甘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甘南州融媒体中心主任):

文学是我人生的珍贵滋养,文化是我当前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内涵追求,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即时反映,而文学是对这种真实社会生活的艺术呈现,它们有很广泛的共同性,都需要真实,都需要深入人心和影响社会,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因为各位大家和文艺爱好者的启迪与参与,充满文学力量、艺术魅力和爱的芬芳,也期盼文艺家的目光和笔触更多地聚焦甘南,描绘甘南,我们一起将“圣境甘南”介绍给世界,介绍给每一个追寻着心灵故乡的人。

来源:甘肃省文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