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座座崭新的农业园区在锣鼓喧天中剪彩,又在悄无声息中破败。设施农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背后隐藏着怎样惊人的资源浪费与发展迷思?
一座座崭新的农业园区在锣鼓喧天中剪彩,又在悄无声息中破败。设施农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背后隐藏着怎样惊人的资源浪费与发展迷思?
在华北某省,一个投资2.3亿元的现代农业园区刚刚运营三年,就已经大面积闲置。高标准玻璃温室里,杂草从栽培槽中顽强地探出头,昂贵的以色列滴灌设备锈迹斑斑。
不远处,几名留守的工作人员正在手动给幼苗浇水,问及为什么不用自动化设备,他们苦笑道:“电费太贵,还不如人工便宜。”
这不是孤例。调查显示,我国设施农业中超过60%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不到25%能够实现稳定盈利,其余则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1
七宗罪:设施农业陷入死亡循环
中国设施农业已经陷入一种可怕的“死亡循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盲目上马—企业拿补贴跑马圈地—重硬件轻运营—生产成本高企—产品质量低下—销售困难—项目亏损闲置。
在这个循环中,每个环节都在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大量农业设施沦为“晒太阳工程”。
罪状一:盲目建设,规划缺失。很多地方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玻璃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投资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却忽略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市场环境和运营能力。
罪状二:补贴驱动,运营乏力。许多投资者真正感兴趣的是项目补贴而非农业本身。“项目建设期热火朝天,运营期无人问津”成为常态。
罪状三:技术堆砌,实用性差。盲目引进国外昂贵设备,却缺乏与之匹配的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持,导致大量高科技设备沦为摆设。
2
痛点剖析:用工荒与成本困局设施农业本质是高投入、高技术、高密度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在中国却面临着“用工贵、用工费、用工荒”的三重压力。
山东潍坊的一个园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普通玻璃温室每亩投资约40-60万元,连栋薄膜温室也要10-20万元。而用工成本每年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个200亩的玻璃温室,需要25-35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每年仅人工成本就超过200万元。再加上水电气暖等能耗支出,生产成本远高于传统农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设施农业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农业大学毕业生宁愿坐在办公室拿3000元工资,也不愿到农业园区拿5000元的薪酬。
3
产销脱节:种不出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设施农业面临的另一个致命问题是产销脱节。许多园区盲目跟风种植,看到什么热门就种什么,结果导致集中上市,价格暴跌。
云南某园区曾经投资8000万元种植高品质番茄,却因为周边地区同样大量种植番茄,最终只能以普通番茄的价格销售,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种不出好产品”也是普遍现象。许多园区虽然投入巨资建设高标准设施,却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导致产品质量甚至不如普通大棚。
4
破解之道:精细化运营的七步疗法要打破设施农业的死亡循环,必须从七个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第一步 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
设施农业必须摒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转向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
北京一家农业企业专注于种植高品质水果黄瓜,通过精准环境控制和水肥管理,生产出的黄瓜口感清脆、糖度高,即使价格是普通黄瓜的3倍,仍然供不应求。
每个地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气候条件、市场 proximity和资源优势,选择最适合的作物和模式,而不是盲目复制别人的做法。
第二步 适度自动化,平衡人机比例
不是越自动化越好,而是要找到性价比最优的自动化水平。
浙江一家智慧农业企业采用了“关键环节自动化+一般环节机械化+辅助环节人工”的模式,大大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
在播种、移栽、环境控制等关键环节采用自动化设备,在日常管理、采收分级等环节则采用机械辅助人工的方式,实现了效率与成本的最佳平衡。
第三步 农旅融合,拓展收入渠道
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很难支撑高投入的设施农业,必须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成都附近的一家农业园区将设施农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健康餐饮相结合,农业本身的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40%,其余60%来自旅游、餐饮和教育活动。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还解决了季节性用工问题,稳定了员工队伍。
第四步 社区支持农业(CSA),锁定高端市场
预售制、会员制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是解决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
上海周边的一些农场采用会员制模式,提前收取会员费,根据会员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解决了销售问题,还大大减少了损耗和库存压力。
这些农场往往专注于种植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避免了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竞争。
第五步 技术本土化,降低投资成本
盲目引进国外昂贵设备是很多园区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必须推动技术本土化,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装备。
江苏一家企业开发了适合中国气候条件的日光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1/5,但更加适合本地条件,维护也更加方便。
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化设备,可以大大降低设施农业的投资门槛和运营成本。
第六步 专业化运营,引入职业团队
设施农业需要专业化的运营团队,而不是由完全没有农业背景的开发商或投资方自己运营。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专业的设施农业运营团队,他们通过托管运营、技术入股等方式,为投资方提供专业服务。
这种“投资者所有、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
第七步 政策转型,从补建设到补运营
农业补贴政策需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引导企业注重长期运营而非短期拿补贴。
某省已经开始试点“按产出补贴”的政策,根据实际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给予补贴,而不是一次性支付建设补贴。这种方式迫使企业必须重视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5
成功案例:从死亡边缘到盈利典范山东寿光的一家农业企业曾经濒临破产,后来通过全面转型,实现了惊人逆转。
他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作物结构调整:从普通番茄改为高品质水果番茄和特色番茄,价格提高3倍
环境控制精细化: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产量30%
水肥一体化:节约肥料40%,节约用水50%
品牌营销:建立自有品牌,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
农旅结合:开展采摘、研学活动,增加额外收入
经过两年改革,该企业从年亏损500万元变为年盈利300万元,成为当地设施农业的标杆。
6
未来展望:设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设施农业的出路在于回归商业本质,抛弃补贴依赖症,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未来成功的设施农业项目可能具有以下特征:
适度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找到最优经济规模
专业化:专注于少数几种作物,做深做精
智能化:不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堆砌,而是采用实用化的智能技术
品牌化:建立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溢价能力
融合化:与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设施农业不是政绩工程,不是补贴游戏,而是一个需要精心耕耘、长期坚持的产业。只有尊重农业规律、尊重市场规律,才能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
河北某农业示范园里,新一代农业创业者不再追求炫目的玻璃温室,而是采用性价比更高的双层薄膜大棚,配合实用的自动化设备。
他们种植的不是大路货,而是专门供应高端餐饮的微型蔬菜和食用花卉。
“我们不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专注于价值。”这位年轻的农场主说道,“农业不是快生意,需要耐心和匠心。”
夕阳下,一排排大棚熠熠生辉,不再是政绩工程的纪念碑,而是真正孕育着中国农业的未来。
写在最后
设施农业研究院中国式设施农业现代化深度研究服务平台扛起中国民间政府智库的大旗
王牌智库深圳总部:
深圳市福田区滨河大道9289号京基滨河时代广场A座14层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69号泰宏国际广场B座20层
来源:王牌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