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合唱门类的一个分支,阿卡贝拉这种偏流行时尚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始终以“都市白领”与“高校学生社团”两大群体为主要参与者,处于相对小众的状态。与此同时,国内尚未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系统且具备理论支撑的专业培养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各个人声乐团通过一首首单曲的自主探索
文 | 吴可畏
作为合唱门类的一个分支,阿卡贝拉这种偏流行时尚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始终以“都市白领”与“高校学生社团”两大群体为主要参与者,处于相对小众的状态。与此同时,国内尚未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系统且具备理论支撑的专业培养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各个人声乐团通过一首首单曲的自主探索积累编创经验,更不用说目前还没有相关专业作曲家为这一艺术形式倾注大量热情,提供文献方面的支持。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投入阿卡贝拉排演的组合日渐增多,既有长三角地区每年一度的竞技比赛为众多高水平团队搭建实践平台,也有“醒耳人声乐团”“匹诺曹人声乐团”等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团体,但这些有限的闪光点仍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难以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上述困境实则反映出阿卡贝拉在三个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参与人群的属性广度、专业院校的培养深度,以及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高度。笔者认为,唯有解决这些问题,阿卡贝拉才有可能从当下的“小众活力”迈向未来的“大众青睐”。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落幕的2025平潭海岛合唱大会,让作为受邀专家出席的笔者看到了改善上述困境的曙光。
童声与银龄组合“进场”
由于阿卡贝拉人声乐团在演唱中涉及和声、人声贝司、人声打击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要素,其入门门槛远高于传统合唱,这使得阿卡贝拉长期被局限在少数音乐素养较好的年轻群体中。即便年龄范围向下延伸,也最多覆盖到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个别高水平少年团队,幼童与老年银龄群体中鲜有阿卡贝拉人声乐团。然而,本次海岛合唱大会上出现的多支童声清唱团与银龄清唱团,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让包括笔者在内的专家团队看到了阿卡贝拉实现全年龄段参与的可行性。
童声方面,来自武汉的“满天星童声清唱团”成员平均年龄仅6岁,却凭借整齐的协作、出色的音准、明快的和声,以及具有较强支点感的人声打击模仿,成为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演唱的《我的未来式》《甜甜的》等作品,既贴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童真特质,又摆脱了单旋律声部的简单齐唱。略带稚嫩的歌声在无伴奏的清澈交织中传递出美好——这种培养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协作能力与舞台自信心。
银龄清唱团的出现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这在笔者的认知中尚属首次。来自中国台湾的“Melody人声乐团”成员平均年龄超60岁,舞台装束朴素简约,但团队一开口,便以从容沉稳的声线娓娓道来,深情传递出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感悟。
他们的和声虽不华丽,却蕴含着返璞归真的情愫;人声贝司与人声打击多采用流行情歌的基本律动模式,恰到好处的氛围衬托,进一步深化了歌声中的怀旧气息。这种合唱形式,同样有助于老年群体在陶冶情操与提升审美品味两方面获得收获,展现出银龄合唱在新时代的独特艺术魅力。
无论是童声组合还是银龄组合,都格外注重演唱作品与自身年龄段的适配性及简易性,这也让阿卡贝拉吸引更广泛人群参与变得更具可行性。
专业音乐院校示范
近年来,国内高校中不乏阿卡贝拉社团,但大多集中于非音乐专业群体。这些爱好者的音乐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极大地限制了阿卡贝拉的技术上限。为此,笔者曾在多个场合呼吁,专业音乐院校的流行音乐专业应投入精力深耕这一领域,凭借专业素养有效提升阿卡贝拉的技术规格。令笔者欣喜的是,本次海岛合唱大会首次设立高校阿卡贝拉演唱大赛,经过前期层层海选,最终有20支国内外组合进入决赛。其中,多支来自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团队展现出职业级别的高水平。
这种高水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音乐院校团队在声乐发声技巧上展现出强大张力,反衬出其他参赛队伍因演唱气息支撑不足导致的声音发虚、发散等问题,在专业性与爱好者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限。这一点在内蒙古艺术学院“艾珍慕人声乐团”的表演中尤为突出,他们运用的呼麦、潮尔、长调、超低人声贝司等音色技巧,若非经过专业训练绝难实现,极大地丰富了阿卡贝拉的声音元素构成。
其二,音乐院校团队成员在声部配合的“框架内弹性”与“和声谐振度”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尤其在音准方面,能够做到相互倾听、彼此贴合,而其他不少团队则多处于各声部“各自为战”的游离状态。
其三,音乐院校团队演唱的原创曲目,既符合流行音乐的本质特征,又在音乐语言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扎实且有益的美学探索。无论是中国音乐学院“Real Voice人声乐团”以中古调式思维改编的《沂蒙山小调》,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上音阿卡贝拉社团”运用昆曲素材创作的《红绣花》,都令人耳目一新,有效拓展并提升了阿卡贝拉作品的境界与格局。
界定国内阿卡贝拉内涵与外延
相较于阿卡贝拉在国外流行音乐细分市场的成熟发展,国内的阿卡贝拉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未来的蓬勃发展,我们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也需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规划。基于此,本次海岛合唱大会专门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涵盖阿卡贝拉的录音应用、人声打击与人声贝司的基本技巧、和音的不同方式等,首次对国内多年的发展经验进行规模化总结与传授,给爱好者们带来一场“及时雨”。
在专家学术研讨与分享环节,笔者从“参与群体数量最大化”与“受关注度主流化”的角度出发,就国内阿卡贝拉未来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以下观点:首先,明确定义——从狭义上看,阿卡贝拉包含主唱、和音、人声贝司、人声打击,人数在10人以内;其次,结合现阶段国内大众音乐素养有待提升、人声贝司与人声打击学科人才培养缺失的现实,从广义上可将阿卡贝拉拓展至小型无伴奏人声组合,这类组合可不含人声贝司与人声打击声部,仅以纯和声形式呈现。如此一来,未来举办相关活动时便能吸纳更多新鲜血液,通过专项培训孵化新的阿卡贝拉人声乐团,有效避免选材时“捉襟见肘”的潜在问题;再次,为吸引更多合唱从业者关注阿卡贝拉这门艺术,可将其概念延伸至传统合唱中的无伴奏形式,但需与古典大合唱作出区分——区分标准为:人数不超过30人,且演唱作品风格属于流行范畴。在笔者看来,若这一构想能够实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阿卡贝拉特色发展路径,极有可能助力其未来在合唱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正如嘻哈、街舞、摇滚乐队等流行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阿卡贝拉人声乐团也已迎来国内发展的重要“拐点”。如何将“拐点”转化为“支点”,需要全体合唱从业者群策群力、切实推动。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