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立讯精密:果链标签该撕了,AI+汽车撑起新半壁江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3:01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交出了一份让人“看不懂”的成绩单:营收1245亿创下历史新高,同比暴涨20.18%,但经营现金流却录得-16.6亿,账面可用资金不足100亿。这组分裂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关键变化:那个靠苹果代工起家的“果链一哥”,早已悄悄换了赛道。现

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交出了一份让人“看不懂”的成绩单:营收1245亿创下历史新高,同比暴涨20.18%,但经营现金流却录得-16.6亿,账面可用资金不足100亿。这组分裂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关键变化:那个靠苹果代工起家的“果链一哥”,早已悄悄换了赛道。现在的立讯,左手攥着特斯拉、英伟达,右手牵着OpenAI,正在从“苹果附庸”变成“智能制造平台”,转型的底气全在最新的业务数据里。

很多人还盯着立讯“苹果代工厂”的标签,但数据早已说明问题。2024年立讯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虽仍有70.7%,但消费电子业务的增速已经放缓至13.65%,毛利率更是跌到9.10%,比上年降了1.5个百分点。反观2025年上半年,苹果业务虽还是基本盘,却已从“增长引擎”退化为“压舱石”。

这种转变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调整。立讯没有再盲目追求iPhone组装份额的提升,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苹果生态里的高附加值环节——比如Vision Pro的独家组装,以及Apple Watch的精密结构件供应。更关键的是,它在刻意稀释单一客户风险:通过收购闻泰科技部分资产,快速切入非苹果客户的消费电子业务,客户矩阵一下子丰富起来。

立讯的算盘很明白:苹果业务能提供稳定现金流,但想突破增长天花板,必须跳出苹果的舒适区。2024年消费电子占总营收83.37%,这个比例正在被新业务快速稀释,而这正是转型的核心信号。

立讯的转型不是喊口号,而是靠真金白银的业务增长撑起来的,汽车和AI就是最猛的两个引擎。

汽车电子的爆发最具说服力。2024年这部分营收137.58亿,同比增长48.69%,到了2025年上半年,增速直接飙到82.07%,收入达86.58亿。更关键的是业务质量:立讯做的不是普通线束,而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收购德国莱尼集团,直接切入了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现在国内每三部新能源汽车里,就有一部用它的线束,市场份额高达30%,特斯拉、理想都是它的核心客户。

AI赛道的布局更显野心。立讯不仅是“AI硬件代工厂”,更是早期参与者:和OpenAI敲定合作,共同开发消费级AI设备,预计2026年底量产。这款被称为“上下文伴侣”的设备,是OpenAI构建生态闭环的关键一步,而立讯能拿下订单,靠的是苹果供应链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以及Jony Ive(苹果前首席设计师)的认可。同时,AI算力领域的通信业务也成了利润高地:800G光模块已经批量交付头部客户,1.6T光模块实现技术突破,这块业务毛利率高达16.4%,是所有板块里最高的。

立讯的转型最核心的看点,不是从“抱苹果大腿”变成“抱特斯拉、OpenAI大腿”,而是从“代工生产商”升级为“解决方案商”,这背后有三个关键支撑。

首先是收购整合能力。不管是收购莱尼拿到汽车技术和客户,还是收购闻泰拓展非苹果业务,立讯都不是简单的“买资产”,而是快速整合团队和技术。莱尼被收购后,定点项目比接手时多了2-3倍,证明其整合能力不是吹的。这种能力让它能快速切入新赛道,省去了从零积累的时间成本。

其次是技术储备打底。2024年研发投入85.56亿,累计专利超7100项,从铜连接的224G KOOL IOCPC方案到光连接的1.6T光模块,立讯在底层技术上已经构建了壁垒。OpenAI找它合作,本质是看中它能把“创意”变成“量产产品”的技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组装能力。

最后是全球供应链把控。在29个国家有105个生产基地,能灵活应对地缘政治风险,这也是它能拿下国际大客户的关键。比如越南、印度的工厂,既能绕开关税,又能贴近区域市场,这种弹性是很多竞争对手不具备的。

不过,立讯的转型还没到“高枕无忧”的阶段,几个风险点必须看清。

最突出的是现金流压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新高,但经营现金流为负,存货341亿,应收309亿,现金转换周期比去年多了18天。账面585亿现金里,209亿是保证金动不了,下半年还要还160亿债、投200亿建厂,真正能自由支配的不到100亿。一旦苹果、特斯拉拖长账期,资金链很可能吃紧。

其次是新业务规模不足。汽车业务增速再快,2024年占总营收也才5.1%,离撑起“半壁江山”还差得远;AI硬件要2026年底才量产,短期内带不来实际收入。现在立讯还得靠消费电子“输血”养新业务,一旦基本盘波动,转型节奏可能被打乱。

最后是毛利率承压。2024年整体毛利率10.41%,同比降了1.17个百分点,汽车业务毛利率也才8.2%。新业务前期投入大、产能利用率不足,短期很难提升毛利,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从数据来看,立讯的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消费电子毛利持续下滑,不找新出路迟早陷入增长瓶颈。现在它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汽车电子站稳脚跟,AI业务卡位未来,通信业务提供高毛利支撑,三条新曲线的轮廓已经清晰。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看立讯不能再只盯苹果订单,得抓三个核心指标:汽车业务营收占比什么时候突破10%、AI硬件原型机的客户反馈、自由现金流能不能转正。这三个指标才是判断它能否彻底撕掉“果链标签”的关键。

立讯的野心很明确:成为“智能平台型制造商”,不依附于任何单一客户或赛道。2025年港股IPO募资超10亿美元,大部分投向AI和机器人领域,这已经说明它的目标不是“做大”,而是“改道”。或许用不了两年,再提立讯精密,没人会再只想到“苹果代工厂”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