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揣着球票不仅免费逛了好几处景点,还用“徐宁跨城消费券”订到了性价比超高的酒店,临走前连说“南京这波宠粉太实在”。
今年夏天的南京,“苏超”联赛硬是把体育热度烧成了消费旺火。
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里,单场观众突破6万,看台上的呐喊声能盖过球场边的喇叭。
但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球赛本身,而是它带起的消费连锁反应。
8月南京对阵盐城,全市87个观赛点创下40多亿销售额,9月迎战徐州,一场球又拉动十亿级消费。
搞不清的人可能会问,一场地方联赛咋有这么大魔力?其实这背后是南京把“赛事流量”变成“消费增量”的巧劲。
徐州球迷李明的南京之行,活脱脱是“苏超消费体验”的真实样本。
他揣着球票不仅免费逛了好几处景点,还用“徐宁跨城消费券”订到了性价比超高的酒店,临走前连说“南京这波宠粉太实在”。
本来想,不少城市办赛事都是“一锤子买卖”,游客看完球就匆匆离开,消费也就停留在门票和简餐上,但南京偏要打破这种“流量过路”的尴尬。
“苏超第二现场”成了破局关键,从小区周边的商场到市中心的步行街,到处都摆着苏超元素的“苏品好货”,互动体验区更是围满了人。
家住玄武湖附近的宋先生带着老婆孩子去了三趟,说“虽然人多,但那种热闹劲儿让人忍不住想参与”。
这种把赛场氛围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的做法,等于给游客一个“多待几天”的理由,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激活,消费数据自然水涨船高。
很显然,南京要的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峰值,而是能持续变现的“留量”沉淀。
促消费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南京的聪明之处在于组建了一支“超级消费战队”,让赞助商和企业们各司其职、抱团发力。
蚂蚁保作为战队成员,直接请刘亦菲站台,二十多辆广告车在南京街头形成“流动风景线”,喊出的“真南哥、不怕比”口号成了市民热议的话题。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为南京的对手球队买了保险,这种“玩梗式营销”一下子拉近了和球迷的距离。
本土企业更是把“主场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扎根南京30多年的洛普公司,默默扛起了赛事保障的重任,奥体中心330平方米的LED屏全由他们提供,从直播画面到计分显示,每一个细节都确保清晰流畅,成了球赛背后的“隐形功臣”。
泸溪河这个南京人熟悉的烘焙品牌,首次试水体育赛事就瞄准苏超,推出的“糕能酥超”应援计划充满本土特色,“刮刮卡兑球票”活动更是吸引近40万人参与。
有消费者调侃“吃泸溪河的糕点,赢苏超的门票,这波血赚”,泸溪河也借着赛事成功跳出“本地品牌”的圈子。
老乡鸡则用“接地气”的玩法圈粉无数,球场边“吃了老乡鸡,都是一家人”的横幅格外醒目,自制的“蒜鸟”周边成了年轻人观赛时的“标配”。
本来想在赛场悄悄测试新品“小青提羽衣甘蓝”,没成想被网友拍到发到网上,瞬间引发“求上新”热潮,门店客服都被问爆了。
这些企业没有生硬地“蹭热度”,而是把赛事和自身产品、服务深度绑定,既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又实现了品牌曝光,这种“双赢”模式比单纯投广告管用多了。
促消费的最高境界,是让全民都成为参与者。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曾说“促消费不是短期刺激,而是长期战略”,南京显然深谙此道。
他们没有走“发券就完事”的捷径,而是把消费基因植入城市经济的每一个细胞。
南京繁荣的民营经济成了这场消费热潮的“主力军”,开了17年的“宝记烧烤”,把19家分店都变成了“球迷加油站”。
挂球队旗、架巨幕直播还不够,直接推出“南京队每进一球,全场精酿免费喝”的活动,不少球迷看完球专门绕到店里,就为了凑个热闹。
华瑞时尚则另辟蹊径,在赛场边搭起T台,把时装秀搬到绿茵场旁,用三十年的潮流积淀和赛事激情碰撞,成了苏超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市民也从“围观者”变成了“行动派”,不仅自己积极消费,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赛和消费体验,成了南京最好的“活广告”。
消费上去了,企业利润增加,员工收入跟着提高,企业又有资金扩大生产、推出新品,进一步吸引消费者。
如此看来,南京这套“消费-盈利-再发展-再消费”的良性循环,才是促消费真正的“核心密码”。
南京借苏超促消费的做法,给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它不是靠“撒钱”换短期数据,而是通过精准把握消费者心理,调动企业和市民的积极性,构建起一个共生共荣的消费生态。
毫无疑问,在促消费这场“硬仗”中,南京用巧劲而非蛮力,稳稳踢进了制胜的“关键球”,这份“南京经验”值得更多城市研究和借鉴。
来源:游史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