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 宇,蜀王,望帝。商末周初时期人,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朱提山(昭通鲁甸境内)土著民族最早的历史人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
杜 宇
——晏 权
杜 宇,蜀王,望帝。商末周初时期人,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朱提山(昭通鲁甸境内)土著民族最早的历史人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杜宇与梁利皆为朱提人,各为一部落。早期生活活动地区和部落在古朱提地区今昭鲁坝区的马厂、普之噜、野石一带。这一带是杜宇、梁利的家乡,其根亦在这一地区。
杜宇氏族与梁利氏族通婚后,标志着两个氏族联合,以杜宇氏族为主,从朱提山下,经朱提江,沿岷江而上,到达成都平原。经过征战,杜宇战胜了鱼凫王,逐步强盛起来,统治蜀地其他部族,最终取得了蜀地的统治权。
杜宇掌政时期,以民为本,任人为贤,教民务农,重视农时,移治郫邑,光明仁慈,建立以农耕为主的古蜀国。蜀人把杜宇尊为蜀人“始祖”,誉为“农神”,称为“开天府之师”。杜宇称蜀王后,进一步推进蜀国社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力昌盛繁荣,农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地域宽扩的泱泱大国,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文明情景。
杜宇的另一项政绩是成就古蜀文明的关键。朱提自古多铜矿、银矿,当地的百姓,人人都是冶金炼铜的好手。杜宇部落在朱提,学得铸造技术,带到成都平原上,从此滥觞。
在杜宇的统治之下,古蜀国疆域盛极一时。“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华阳国志·蜀志》)。褒斜在今天陕西汉中附近,是入蜀的重要通道;熊耳、灵关靠近云南,是由蜀入滇的门户;都江堰玉垒山、峨眉山自是天险;汶山成了天然畜牧场,云南、贵州一带成了花园。杜宇疆域之盛,可见一斑。大抵在古代,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依据。杜宇的疆域已经远远冲出成都平原,真有一派帝王的风范。
据《水经注》载:“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望帝立以为相。时蜀水不流,帝令凿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禅,号曰开明。”杜宇失国后,带领部族退回朱提。朱提,即今昭通鲁甸一带,离蜀地并不远,北接蜀地,南连古滇,东通夜郎,与岷山仅隔一条金沙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朱提更为有名的是矿藏,朱提银声名远播。自秦汉起,颇为古人称道,都对朱提赞誉有加。
杜宇葬于郫县望丛祠。
在杜宇死后,蜀民为表达对杜宇的追思,将其幻化为杜鹃,催农春耕。望帝化为杜鹃鸟,蜀人世代相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神化故事。因杜鹃鸟的吟唱则有“四音一节”的旋律,其声凄厉动人哀思,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宋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杨万里《杜鹃花》云:“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等等。
一校:马祥刚
二审:李东梅
二校:李 璇
三审/监制:孔祥曙
三校/总监制:罗廷军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
来源:鲁甸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