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破解传统课堂中“学情难精准”“互动难深入”“个性难兼顾”的痛点,9月26日,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铁北分校承办的研讨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不仅是玄武区探索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搭建了校际交流、智慧共
AI赋能
科中铁 北分校
数字浪潮重塑教育形态
智能技术改写课堂逻辑
当AI工具从“辅助手段”升级为“教学内核”
当传统课堂向“精准化、个性化”加速转型
一场聚焦技术赋能、探索育人新范式的教育研讨
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铁北分校的
“一课三循”AI智慧课堂活动中拉开帷
一、活动开篇
聚智共探教育新路径
为深入贯彻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破解传统课堂中“学情难精准”“互动难深入”“个性难兼顾”的痛点,9月26日,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铁北分校承办的研讨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不仅是玄武区探索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搭建了校际交流、智慧共享的平台。全区初中校分管教学校级领导、英语与数学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全体初中物理教师、各校初中信息科技教师齐聚现场,共话智能教育未来,共探教学变革新路径。
二、课例展示
AI赋能课堂显实效
作为活动核心环节,四节AI赋能课例于上午启幕,覆盖初一至初三三个年级,数学、英语与物理三门学科,以“教的智能体”与“学的智能体”双轮驱动,展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传统课堂焕发新活力。
(一)初一数学:AI“小北”助力几何教学可视化
在录播教室,初一数学教师蒋彤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课题,全程借助AI教学助手“小北”实现课堂提质增效。课前,“小北”精准抓取学生薄弱点生成个性化预习单;课中,动态演示三角形剪拼旋转过程,大屏笔记同步重点并标红;课后,依据课堂数据推送针对性练习,实现“课课清、人人明”。
(二)初二物理:AI“豆包”定制实验方案,破解折射原理难点
物理实验室里,初二教师任梦玥讲授《光的折射》时,引入AI工具“豆包”设计分层实验。课前,“豆包”结合学情生成基础组、进阶组两套实验方案;课中,实时解答学生测量、探究问题;实验后,整合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表,突破传统实验瓶颈。
(三)初二英语:AI互动游戏+实时反馈,趣味掌握“绿色生活”单词
初二英语教师赵晟以“A Green Life”为主题,依托AI教学系统打造“趣味学、听着练、开口说”的多维课堂,让单词学习脱离机械记忆。课堂开篇,AI推出“单词匹配”趣味互动——屏幕左侧呈现“recyclable”“non-recyclable”等核心单词,与右侧单词进行匹配,快速激活单词认知。随后进入听力练习环节,AI播放“绿色生活”主题短对话,对话中重点单词会同步高亮,播放结束后推送分层听力题。最后聚焦口语练习,AI给出话题,学生用目标单词表达,实现单词“会认、会听、会说”的学习目标。
(四)初三物理:AI“豆包”联动答疑+总结,深化比热容知识理解
同一时段,初三物理课《比热容》中,教师桑琳以“AI豆包”串联实验与总结。课前,“豆包”拆解实验步骤并提示注意事项;课中,针对学生实验疑问推送示意图、排查操作偏差;实验后,学生提问时,“豆包”从概念本质、公式应用、实际应用三方面梳理核心,再推送针对性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闭环。
三、深度研讨:
理念碰撞明晰方向
(一)陈澄:
《AI赋能“新三学”:“智慧引擎”助力课堂生态优化》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铁北分校副校长陈澄以“新三学”(学前、学中、学后)为框架,结合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铁北分校教学场景,解读AI对课堂的重构作用:学前,AI依据学生过往学习数据推送差异化预习内容,如生物课为不同基础学生分别准备细胞结构标注练习、功能猜想任务,物理课为力学基础薄弱生推送原理动画,实现精准补弱
学中,AI通过动态交互与可视化功能助力教学,像生物实验中AI标注细胞结构、物理实验生成拉力数值曲线,还能统计学生课堂参与度生成热力图,让互动覆盖全员;学后,AI依托智慧作业系统生成个性化错题册并附带微课、实验回顾,还会分析作业数据定位班级薄弱点(如初三物理比热容公式应用),推送生活案例解析,推动反馈实时化、个性化。
(二)王保峰:
《AI赋能,精准教学: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实践路径》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物理教师王保峰结合物理教学经验,阐述AI在备课、上课、评课全流程对教师的帮助:备课时,AI通过分析学生过往答题数据生成学情报告,助力教师针对不同掌握度学生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与适配资源,避免经验预设偏差;上课时,AI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数据,教师可据此动态调整节奏,为不同正确率学生推送拓展任务或针对性辅导,实现“千人千策”;评课时,AI生成课堂数据分析报告,从参与率、正确率等维度量化教学效果,帮助教师精准定位课堂不足(如判定定理对比讲解缺具象案例),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教学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三)李墨馨:
《零代码构建教育智能体:让普通教师也能玩转AI教学》
针对部分教师“不懂编程、不敢用AI”的顾虑,南京市人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李墨馨以“零代码”为核心,分享了低门槛构建教育智能体的具体方法,让技术应用不再是“专业教师的专利”。她指出,当前市面上已有多款支持“可视化拖拽”的AI教学工具,普通教师只需掌握“选择模块、设置条件、关联内容”三个步骤,就能搭建贴合自身学科需求的智能体。
最后,她强调,零代码工具的核心价值是“降低技术门槛,聚焦教学本质”,教师无需纠结于“技术原理”,只需专注于“学生需要什么、教学需要什么”,通过简单的模块组合,就能让AI工具适配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科特点,真正实现“人人都能做AI教学的设计者”。
四、专家讲座
前沿观点启迪思路
活动压轴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教育与智能支持实验室研究员郝翔军带来《AI智能体支持的人机协同教学》微讲座。他结合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展开解读:先明确AI智能体以大模型为“大脑”,辅以规划、记忆、工具使用能力,与大模型是“主副驾驶”关系,能整合技术形成完整教学支持系统;再梳理其从1924年“智能教学机器”到如今多智能体“学习伙伴”的发展脉络。
接着强调人机协同需平衡“技术与育人思维”,AI可助力教学五维度(如人机辩论带动认知投入、情感反馈提供社会支持),并需遵循“目标导向、以人为本、能力互补”原则;还指出面对Z时代学生,协同要转向“人机共创”,江苏省及南京市已有智能体应用矩阵,教师可围绕微场景创建智能体;最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结合上海高校“真人教师+虚拟学生智能体”案例,呼吁多方探索,提及未来或实现“人机共生进化”,借人机认知整合形成新教学认知方式,推动知识共创与能力提升。
五、活动总结
锚定未来持续赋能
活动最后,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物理研究员胡少希进行总结,指出本次研讨活动不仅搭建了AI教学实践的交流平台,更明确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方向。未来,玄武区将持续推动AI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智慧引擎”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这场活动的落幕,不是AI与教育融合探索的终点,而是玄武区以“智慧引擎”重塑课堂生态的新起点——未来将持续推动AI工具与教学需求的深度适配,破解传统教学痛点,让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真正实现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变革,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 南京魅力校园
本平台的图文视频均为《魅力校园》栏目组自主拍摄和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平台所使用的其他图片及音乐如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或删除事宜。
来源:煊雅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