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一场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名为《升龙》的大型艺术烟花秀引发舆论持续争议。9月15日,主办方户外运动服饰品牌“ARC'TERYX始祖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烟花秀活动预告,称将携手艺术家蔡国强走进喜马拉雅深处,“向上、与更大的空间对话”“秉承对自然的敬畏,
舆情概述
一、知名户外品牌与艺术家打造雪域烟花秀“炸燃”环保议题
连日来,一场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名为《升龙》的大型艺术烟花秀引发舆论持续争议。9月15日,主办方户外运动服饰品牌“ARC'TERYX始祖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烟花秀活动预告,称将携手艺术家蔡国强走进喜马拉雅深处,“向上、与更大的空间对话”“秉承对自然的敬畏,以艺术为媒,共缔高山信仰”。9月19日傍晚,始祖鸟官方视频号直播烟花秀过程,伴随三幕彩色烟花沿山依次燃放,相关现场视频在网络流传,“烟花秀产生的巨响及烟雾是否会对高原自然环境造成影响”“活动是否经过当地审批”等质疑也开始在舆论场中发酵。
20日,始祖鸟工作人员表示,活动在科学评估和严格指导下进行,所选用的彩色粉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符合环保标准。此前活动介绍亦显示,项目团队在烟花燃放前已将牧民牲畜转移至安全距离,并通过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燃放后立即清理残留物,并对草甸、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工作人员则介绍,此次活动在生态环境局备案,手续合规,由于烟花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可。
有关“环保达标”“手续合规”的解释未能平复舆论困惑,多数网民认为活动主办方及当地有关部门未能如实评估烟花秀的实际环境影响,并质疑始祖鸟声称采取的环保举措的可行性,担忧环境损害“难以挽回”。“@北京日报”称,可降解材料不是“免死金牌”,这场“秀”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决非一句“环保材料”所能轻易敷衍过去。《人民政协报》称,面对质疑,当地生态环境局最初回应称活动“手续合规”,但承认未做环境评估,仅通过乡、县两级会议审批,恰恰暴露了程序合法性的缺陷。《北京青年报》称,艺术家和品牌掌握了整个活动的叙事权,定义了何为美、崇高与探索精神,而当地居民、生态环境在这一叙事中被边缘化了,这对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说,是一种带着优越感的、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消费。“中国环境报”官微称,即便使用所谓“环保材料”,对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潜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干扰风险依然很高,特别是对土壤、植被的长期影响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惊扰。这场烟花秀能在青藏高原举办,是否因为“名人效应”或者“资本力量”而获得了特殊的“通行证”。
二、官方通报成立调查组、主办方致歉“全力补救”,舆论依法追责呼声强烈
21日凌晨,日喀则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称,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当日,蔡国强工作室、始祖鸟分别发布致歉说明,蔡国强表示将“尽全力采取补救恢复措施”,始祖鸟则称将邀第三方评估并依结果补救,同时推进藏地环保计划与文化公益项目。
舆论对相关致歉并不“买账”,更有网民进一步曝出,蔡国强此前计划在日本富士山和法国圣维克多山实施类似项目,均因可能破坏生态环境被当地拒绝,认为蔡国强团队“明知”烟花秀的环境影响而“执意炸山”,不满当地审查标准“过于宽松”“环境利益短视”。对此,多数网民要求全面排查烟花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依法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严格调查活动审批过程。“@北京日报”称,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规定,禁止在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活动,一旦破坏自然景观或者草原植被将受到法律惩处。《南方都市报》称,针对始祖鸟烟花秀的调查,必须有行政决策以及地方治理层面的深究和追问。同时要看是否还有其他“手续合规”但不如烟花秀炸场的项目,也在悄无声息地破坏着生态。新华社文章称,在世界屋脊,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理应比底线站得更高。保护西藏生态环境,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硬措施,决不能允许任何人打着“艺术表达”的旗号破坏自然,更容不得任何人突破生态红线。
三、烟花秀现场仍有遗留垃圾,舆论再质疑主办方“道歉走过场”“艺术营销越界”
22日,据央视新闻实地报道,现场修复的环保专家表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烟花燃放对当地生态造成了影响,他们正在清理现场的紫铜、塑料桶等,同时对生态进行修复。人民网称,保护高原生态,事前敬畏,远远胜于事后补救。特别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更需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需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北京日报”称,活动结束3天后现场仍遗留垃圾杂物,蔡国强及始祖鸟道歉“是真的知错悔改,还是迫于舆论压力公关了事”。《新京报》称,在承载公共情感的自然或文化场域,任何商业化的介入都须谨慎,要合乎法规,更要经得起公众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双重审视。中国广告协会称,营销创意若脱离对生态、道德、政策的基本敬畏,越过原则界限,不仅无法实现品牌增值,反而会让品牌陷入舆论泥沼。忽视生态保护、触碰道德红线,既违背全民共识,更会引发公众对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最终让品牌价值大打折扣。
舆情点评
此次事件源于一场商业与艺术的“跨界”尝试,却因触及生态环保红线、忽视自然生灵安栖边界而牵动舆论场广泛讨论,被网民质疑“粗鲁傲慢,美从何来”。其后续可能造成的生态损失、如何依法追责、强化监管审批制度,亦受到舆论深切关注。事件反映出当下舆论场在生态环保、商业责任、艺术伦理、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共同期待,即任何“以自然之名”的商业宣传与艺术创作都应对自然怀有真正的敬畏,并落实在全链条、可验证的环保行动之中,而非将其作为自我标榜的艺术标签,或空泛不实的营销话术。否则不仅算不得“真而美”的艺术表达,难以实现商业宣传初衷,亦可能触犯法律底线边界。有关部门则更应正确面对舆论对于“审批不严”的集中质疑,良好回应公众对于全面调查、追溯问责的殷切呼吁,促进事件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敬畏自然、尊重生态边界基本常识和理念。
来源:开封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