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认定21国的26处生物圈保护区,单年新增数量创下25年来最高纪录。至此,这一世界性网络内的保护区总数达785处,分布在142个国家。自2018年以来,新增受保护自然区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玻利维亚国土面积。今年有6个国家首次设立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认定21国的26处生物圈保护区,单年新增数量创下25年来最高纪录。至此,这一世界性网络内的保护区总数达785处,分布在142个国家。自2018年以来,新增受保护自然区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玻利维亚国土面积。今年有6个国家首次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成为首个全境获此保护的国家。中国本次新增内蒙古大青山和陕西周至2处,至此中国拥有36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今年新增近30个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迈出关键一步,覆盖范围扩展至地表面积的5%。在这些保护区内,人们每天都在实践平衡自然保护与可持续生计的新方式。教科文组织将继续动员各国政府、科学家、公民社会及地方和土著社区,共同延续这一良性发展态势。
第5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2025年9月22-2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教科文组织汇聚逾2千名国际专家、公共决策者、民间组织、土著代表、青年群体,总结该历史性项目的成果,规划未来10年发展方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还邀请各会员国积极行动,于2035年前在每国设立至少1处生物圈保护区。
今年,6国首次获批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包括安哥拉、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冰岛、阿曼、塔吉克斯坦。除上述国家外,还有以下国家设立了新生物圈保护区:阿尔巴尼亚、沙特阿拉伯、中国、埃塞俄比亚、法国、希腊、印度、印尼、约旦、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蒙古、葡萄牙、瑞典。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成为全球首个全境划定为生物圈保护区的国家。
自2018年以来,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实现空前扩展,新增的142处生物圈保护区覆盖超10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区域。目前,全球785处保护区总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直接惠及近3亿当地居民。
自1971年起,生物圈保护区在教科文组织践行环境保护使命的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该项目,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教科文组织共保护逾13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为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出积极贡献——该框架提出到2030年保护30%陆地和海洋的全球目标。
随着《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BBNJ协定)即将于2026年1月正式生效,各国将可在公海提议设立和管理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必须以科学依据和完善的管理计划为支撑。目前,教科文组织通过海洋世界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海洋地质公园,已保护逾410万平方公里海域,相当于地中海面积。
生物圈保护区守护着地球上部分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而又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容纳大量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全球60%以上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12%的红树林、10%的盐沼和8%的海草床。
保护区推动地方和公民倡议,并通过适合当地和土著学校及社区的各类教育项目,成为年轻一代的学习平台。
与私营部门的伙伴关系则进一步强化成效。例如,教科文组织与路威酩轩集团合作的“亚马逊项目”,在8处生物圈保护区内推动土著知识和现代科学的结合。项目已支持40多个地方倡议,在农林业和再生农业领域创造“绿色”可持续就业,同时增强抵抗山火的能力,提升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拥有194个会员国,致力于引领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和信息领域的多边合作,以此促进和平与安全。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同时在全球5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员共2300余人。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2000多处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创意城市、学习型城市、包容和可持续城市网络,以及1.3万余所联系学校、大学教席、培训和研究中心。200个会员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组成紧密的全球网络。现任总干事为奥德蕾·阿祖莱。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5年)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来源:自然保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