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都市的浮躁与喧嚣之中,传统文化总像是大隐于市的某处秘密花园,静候知音来访——不声不响,却始终隽永。当人们感到疲惫,渴望一方心灵归宿时,便会悄然敞开,为现代人展现一条重返宁静的路径。
在现代都市的浮躁与喧嚣之中,传统文化总像是大隐于市的某处秘密花园,静候知音来访——不声不响,却始终隽永。当人们感到疲惫,渴望一方心灵归宿时,便会悄然敞开,为现代人展现一条重返宁静的路径。
作为以拥抱现代性而著称的东方巨港,上海的文化底色一向复杂而深邃。从开埠后的华洋杂处,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方巴黎”,再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始终处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剧烈碰撞与融合的前沿。这种独特的历史境遇,塑造了上海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也催生了市民对精致、高雅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和国家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一股潜藏已久的、对传统文化价值再发现与再认同的潮流,已在此城中泛起源远涟漪。
譬如颇受追捧的评弹书社,以及各类文人雅集、手作工坊的方兴未艾。一系列由民间社团、文化空间与艺术机构推动的体验和传播活动,正以全新的方式让古老的传统焕发活力,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日常。近期,在上海外滩八号金延大厦举办的“传统文化体验周”,便是其中一例。
这个“传统文化体验周”,可以说是一场精妙的文化实践——通过“文化叠加”的策略,将茶、香、琴、书、画、金石等多种传统元素与当代艺术装置、现代空间以及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进行创造性并置。其主题“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回归,邀你与唐宋明月,山水清音重逢”更像是一封诗意的邀请函,召唤人们在现实时空中,与古人共享一场精神的盛筵。
文化周除了现场的书法艺术装置展览以外,每天都有主题活动,包括了紫砂手作、金石传拓、唐代器物美学讲座、唐卡绘画、唐宋明复原茶会、古琴笛箫音乐会等。“文化叠加”是此次活动的精粹,并非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力求在叠加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1+1>2”的美学效能。
尤其,周六举办的“溯源风雅——唐宋明复原茶会”,着力复现唐宋明三代茶人,还原唐之厚朴煎茶、宋之清雅点茶和明之通透瀹茶,并邀请了专业表演者和妆造师沉浸助缘。茶汤氤氲,檀香绕室,举杯之间,仿佛月色自古而来。会后赠予的茶签信物,更让这段短暂的邂逅延续为持久的心灵记忆。
这样的茶会超越了普通的茶艺表演,通过专业研究、历史考据(如茶器、茶礼、茶谱),构建了一个 “仪式场”。参与者并非被动的观看者,而是通过仪式性的流程——净手、入席、观色、闻香、品味——被引导至一个与日常时间割裂的时空。这杯茶汤,因此成为连接古今的媒介,是陆羽、皎然、苏轼等历代茶人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让参与者在味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方位沉浸中,短暂地从“现代人”的身份中抽离,体验一种古典、宁静、富有诗意的存在方式。这正是“叠加”的魅力:茶之味、器之美、仪之轨、境之雅相互赋能,共同提升了活动的文化厚度与体验深度。
周日的古琴笛箫音乐会准备了蒲团软垫,能让参与者或躺或坐,闭上眼,“卧游”于无形山水,体验一场“音药疗愈”。表演者则由自在雅集·乐林琴苑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担任,其中亦有非遗传承人。他们拨弦轻引,以一曲曲沁人心扉、幽深静远的经典雅乐致敬国学先贤,诠释出东方古典音乐之美。
东方古乐素来讲究“弦外之音”,其美学核心在于引导听者向内观照,神游物外。其在一时一地与窗外浦江两岸的摩天霓虹形成奇妙的“叠加”。这种“耳朵的山水”与视觉的当下景观并置,非但没有格格不入,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张力,让“山水”不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为一种内心的风景,一种在喧嚣中保持安静的能力。
至于其他金石拓碑、唐卡绘画、紫砂手作和唐代器物美学讲座,则分别从历史、宗教、工艺与学术的维度,让传统文化的面貌更加丰盈。其间“手”与“物”的参与感,在数字虚拟主义盛行的时代,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无的确定性和成就感,令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玻璃展柜后冰冷的知识,而是可感、可触、可创造的生活实践。
笔者注意到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层次广泛,从年轻人到老人家,说明传统文化复兴并非某一代人的专属情怀。对年轻一代而言,汉服的华美、古琴的雅致、茶道的仪式感,或许最初是新鲜的、带有时尚色彩的文化消费。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可能深入接触到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引发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探寻。对年长者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和记忆的唤醒,是在熟悉的氛围中确认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不同世代的共同参与,形成了文化传递的良性循环。
如同之前提到的评弹书社的复兴——来“轧闹猛”的听众,想要体验的,无非是那种节奏缓慢、余音悠长的生活方式。与茶会、琴会同理,这是一种“慢文化”的回归。在高速运转的城市中,刻意为之的从容姿态,其实也是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向往。
现代人之所以追捧这样的传统文化体验,其背后是深层次的心理诉求:首先是一种“逃离感”——当生活被快节奏与信息洪流裹挟,人们需要经过岁月沉淀的美学和哲学,暂时放下,找回自我,疗愈焦虑和孤独。其次,这也是一种身份认同: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元素中,追寻属于自己的文化根源。当然,分享在朋友圈里的影像,也同时满足了审美与社交的需求。
总之,这场“美学回归”的终极目的地,并非回到过去,人与传统的再遇,不是怀旧,实则是让历史告诉未来,是传统文化的再当代化。可以预见,日后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所重逢的智慧与力量,也将反哺给存在于当下的自我与他人。
栏目编辑:蔡瑾 文字编辑:江妍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