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由宜宾、泸州、内江、自贡构成的川南城市群,凭借1.066万亿元的经济基底(2024年数据)和“白酒金三角”“动力电池之都”等特色产业名片,正迎来打造万亿产业集群城市群的战略机遇期。四市地缘相近、产业互补,唯有打破行政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由宜宾、泸州、内江、自贡构成的川南城市群,凭借1.066万亿元的经济基底(2024年数据)和“白酒金三角”“动力电池之都”等特色产业名片,正迎来打造万亿产业集群城市群的战略机遇期。四市地缘相近、产业互补,唯有打破行政壁垒,以“产业协同为核、设施互联为基、创新共融为魂”,方能形成1+1+1+1>4的聚合效应,跃升为成渝经济圈名副其实的“第四极”。
产业集群是城市群崛起的核心动力。川南四市需立足资源禀赋差异,推动产业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转型,形成以白酒、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万亿级产业矩阵。
(一)做强“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核心引擎
白酒产业是川南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宜宾、泸州两地承载着四川白酒产业的核心产能。2018年数据显示,宜宾、泸州规上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1138亿元、805亿元,两地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四川全省的74%、82%和89%,聚集了近200家规上酒企和27万名从业人员 。在此基础上,四市需构建“全链条协同、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 原粮与技术协同:由宜宾、泸州牵头,联合自贡、内江的农业资源,共建覆盖200万亩以上的世界级优质酿酒原粮基地,统一品种标准与种植技术,保障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共享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10名中国酿酒大师、59名国家级白酒评委的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整体工艺水平。
- 品牌与市场协同:整合“酒都”“酒城”品牌IP,实施优质白酒“珠峰攀登”计划,巩固浓香型白酒优势的同时,加速泸州赤水河流域酱香酒谷建设,形成“浓香为主、酱香补充”的产品矩阵。联合组建国际营销联盟,统一参加国际酒类展会,推动“川南白酒”地理标志产品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度提升。
- 产业生态协同:借鉴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从粮食到成品酒”全产业链模式(已入驻252家企业,形成酿造、包装两条完整产业链),推动宜宾五粮液园区与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的要素共享,引导自贡包装材料企业、内江物流企业嵌入产业链,构建“原粮种植-酿造生产-包装物流-文化旅游”的完整生态圈。
(二)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增长极
依托宜宾动力电池、内江电子信息、自贡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构建错位发展、协同配套的先进制造体系,形成万亿产业的重要支撑:
- 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以宜宾为核心,发挥其全球动力电池产量突破1000亿元的规模优势,推动宜宾万鹏时代科技(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等上游企业与泸州、自贡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延伸“材料-电芯-储能设备-回收利用”产业链。联合申报国家级动力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共享锂电材料研发成果,目标到2030年形成3000亿元级产业规模。
- 电子信息产业:以内江为枢纽,深度融入成渝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内江已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形成晶圆研磨至终测的全流程体系,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构建起四川富乐华、晶益通半导体等企业组成的完整链条,2025年1-7月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65.5亿元,同比增长34.3% 。宜宾、自贡可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配套,自贡依托国家新材料基地提供电子级复合材料,宜宾借助大学城人才优势培育软件服务企业,形成“内江造芯屏、自贡供材料、宜宾搞应用”的协同格局,目标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 无人机及高端装备产业:以自贡为核心,加快航天环宇、迈特航空等项目建设,推动沃兰特eVTOL智能制造基地投产,重点发展大中型无人机及通航装备。联合泸州的3D打印产业(已引进8家龙头企业),实现无人机结构件“3D打印+精密制造”本地化配套;借助宜宾长江港口优势,建设无人机物流测试基地,打造“研发-制造-应用-物流”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2030年规模突破600亿元。
(三)培育“能源化工与新材料产业”特色板块
发挥川南页岩气资源优势和新材料产业基础,推动资源就地转化与产业升级:
- 能源化工集群:以泸州、自贡为重点,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天然气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工转型。自贡沿滩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已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超37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520亿元,可重点发展电子专用材料、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等产品,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形成原料互补。
- 先进材料集群:整合自贡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宜宾晶硅光伏材料、内江生物基纤维等产业资源,共建川南先进材料研究院,推动技术标准统一与成果共享。支持自贡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与内江高新区合作,开发电子信息用高端复合材料,提升产业附加值。
基础设施是产业协同的物理基础。川南四市需以交通互联破除空间阻隔,以要素共享降低协同成本,为万亿产业集群提供保障。
(一)打造立体交通枢纽体系
- 跨市通道加密:加快推进内江-自贡-泸州城际铁路、宜宾-泸州沿江快速通道建设,实现四市主城“1小时通勤”;升级改造自贡至宜宾、泸州至内江的货运专线,构建“客货分离、快速通达”的铁路网。
- 港口与物流整合:联合宜宾港、泸州港组建川南港口联盟,统一航线开发、货物调度和收费标准,推动长江干线生态航道整治,提升5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2024年川南经济区GDP已超万亿,整合后的港口群可大幅降低大宗商品物流成本,支撑白酒、化工等产业“通江达海”。
- 空港协同发展:加密宜宾五粮液机场、泸州云龙机场的国内航线,联合开通至东南亚、欧洲的货运包机,重点保障电子元器件、高端白酒等产品的快速运输;建立四市机场地面交通衔接机制,实现“一地候机、四市通行”。
(二)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 产业平台共建:深化内江自贡同城化合作,共建川南产业合作园区,引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企业跨市布局;支持宜宾临港经开区与泸州高新区结对发展,共享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 资源要素共享:建立川南统一的土地指标交易平台,优先保障万亿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用地;组建川南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投放超200亿元支持龙头企业扩产与产业链补链;推动四市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互认,为产业工人跨市流动提供便利。
创新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川南四市需以平台共建、人才共享为抓手,破解“创新资源分散、人才短缺”的瓶颈。
(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 企业创新联合体:由五粮液、宁德时代(宜宾基地)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川南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聚焦白酒固态酿造、动力电池回收、无人机导航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借鉴内江晶益通半导体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的经验,力争每年突破10项以上“卡脖子”技术。
- 科创平台共享:提升宜宾大学城科创城、泸州西部工匠城能级,共建川渝滇黔结合部职业教育高地;开放自贡国家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江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实行科研设备共享、检测结果互认,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
(二)实施人才协同培育计划
- 本土人才共育:联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产业技能大师计划”,针对白酒酿造、电子封装、无人机维修等领域,每年培育技能人才超5万人;共建川南产业学院,定向培养符合集群需求的技术人才。
- 外部人才引育:实施“川南人才绿卡”制度,对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给予四市通用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补贴;联合举办“川南产业创新论坛”,吸引成渝、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带项目落地,为万亿产业集群注入智力动能。
打破行政壁垒是协同发展的关键。川南四市需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落实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要求,组建四市联合办公室,轮值举办党政联席会议,统筹推进万亿产业集群规划实施、项目布局和政策协调。建立产业协同“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妨碍要素流动的隐性条款,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探索跨市税收分成、产值统计划转等利益调节办法,对四市共建的重大产业项目,按投资比例分享税收收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白酒原粮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给予财政补贴,实现“发展共兴、责任共担”。
(三)强化政策协同支撑
统一四市产业扶持政策标准,对龙头企业跨市扩产、产业链配套企业迁移给予同等补贴;联合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白酒产业纳入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动力电池产业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政策协同撬动产业协同。
川南四市的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通过产业互补、设施互联、创新共融实现的质效跃升。以白酒产业为核心引擎,以先进制造、能源化工为增长支撑,以交通与创新为保障,四市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总规模超2万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成渝经济圈衔接滇黔、通江达海的重要增长极。这一进程中,唯有坚持“一盘棋”思维,方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川南城市群在西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