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柔性材料、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这一科幻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近日,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的“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脑认知科学专场上,展示了我国脑认知科学领域自主创新成就——“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
上世纪末,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通过将装置接入大脑,人类能够直接与计算机交互,感知和控制虚拟世界,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
随着人工智能、柔性材料、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这一科幻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近日,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的“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脑认知科学专场上,展示了我国脑认知科学领域自主创新成就——“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继宗表示:“‘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是国际首次实现百通道以上高通量、无线全植入、准实用化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能够帮助因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等导致的运动和言语障碍患者实现功能替代和康复”。
从“科幻构想”到“临床现实”
当大脑在思维活动时,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微弱但清晰的生物电信号,从而控制人体的所有的感受、感知、情绪、情感和记忆。
脑机接口(BCI)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被理解为,用技术手段构建起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信息通路,以实现大脑的神经信号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交互。它能够将人的脑电信号翻译成指令,让“意念”化作“行动”,让不可能逐渐成为可能。
一直以来,脑科学研究被视为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前沿科学之一。脑机接口技术已被多国明确为重点发展方向,美国、欧洲、日本相继启动各自的大型脑科学计划,发布相关战略规划及政策。
我国也高度重视这一前沿领域。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把“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21年,科技部发布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涉及59个研究领域和方向,标志着“中国脑”计划正式启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北京市依托优越的跨学科科研与临床资源生态,2023年启动“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聚焦高通量全植入脑机接口这一国际前沿领域,以工程化方式快速推进研发,成功推出“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采用柔性聚合物材料和微纳加工技术,研制了柔软贴合、高通道数、高密度的μECoG电极,能够与脑组织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触,大幅降低接触阻抗,显著提高信号质量。128通道微型无线全植入系统,实现了全球同类产品最高通量,是首个进入临床的百通道以上高通量、无线全植入、准实用化的半侵入式脑机系统。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仪器仪表中心主任张垒表示,“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包括微型体内机、便携式体外机和软件算法,通过对皮层脑电信号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解码,实现脑控外部设备,或者解码输出语言,用于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的运动和/或言语障碍患者的功能替代和康复治疗。”
平均年龄29岁的“青年突击队”
要把这样的梦想变成现实,必然需要一支能拼敢闯的队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2024年组建北京市脑机接口青年突击队,由张垒担任队长,整个团队相当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9岁,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最小年龄仅23岁。许多人还没从校园的稚气中完全走出来,就已经扛起了最前沿科研攻关的重任。
脑机接口属于高度交叉的领域,这个团队的学科背景也五花八门,有机械、电子、材料、化学、医学、数学这些传统学科,有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也有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学科。但到了突击队里,大家就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攻克智能脑机系统。
由于脑机接口属于新兴领域,国内相关人才严重短缺,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团队成员“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组织文献学习小组、技术指导对子,开展标准培训会,直到深夜还在实验室跑数据,在一次次学习和攻关中迅速成长。
2025年春节前夕,“北脑一号”临床产品生产进入关键节点。在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选择坚守岗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率先垂范,突击队长张垒带领骨干成员主动留守,日夜奋战,在关键时刻顶住了压力,按时完成任务。
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团队自研的高通道、高密度柔性薄膜电极,生物相容性好,脑电信号记录精度高,能够贴附于硬膜外采集脑电信号,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高集成度的微型主机,进行大通量、低功耗信号处理;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完成低功耗、高带宽数据传输;高实时性、高准确性、多场景编解码算法,输出高精度、低延迟的控制指令,实现更自然的运动解码和高准确度中文言语解码。
“意念驱动”改写生命轨迹
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脑机接口技术赋予生命意识操控的可能,对改善神经疾病群体(譬如渐冻症、癫痫、帕金森等)、视听残疾或肢体残疾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而积极的效果。
今年2月份,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位四肢截瘫患者完成首例“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手术植入。一片仅有微米级厚度的128通道的柔性高密度薄膜电极,被贴附在患者颅骨内、硬脑膜外,采集患者的皮层脑电信号,并通过无线传输至体外机。
术后训练两周,患者即可实现脑控机械臂、驱动功能性肌肉刺激装置开展康复训练。目前,患者可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屏幕上光标的移动和点选,实现自由轨迹光标控制,追踪成功率保持95%以上。肌力和运动功能测评,显示康复效果明显,能够完成术前无法做到的抓握、对指等动作。
患者表示:“经过这段时间的运动想象训练和脑控肌肉刺激,自车祸受伤瘫痪以来,第一次找回自己手腕发力的感觉,对未来的康复又充满了信心。”
自年初以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已完成五例人体植入,包括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渐冻症导致的言语障碍患者、脑卒中偏瘫患者。
距离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并不遥远。今年1月,北京、上海陆续发布脑机接口发展行动方案。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加快应用。”
国家医保局也在今年3月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7月,国家医保局支持脑机接口等新技术进入临床并收费。
张垒表示,“‘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早期临床验证成效明显,即将开始注册临床试验,有望在2-3年后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产品上市”。
在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双重共振下,脑机接口商业化落地前景可期。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达到1450亿美元。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为主的市场规模2030年预计为150亿,以情绪评估与干预为主的医疗消费市场规模2030年预计为250亿。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这些来自电极、芯片、算法、临床等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砥砺奋进,捍卫了我国在脑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来源:梁小房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