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不少大学老师会在抖音、B 站等平台做课程类短视频,比如化学老师讲实验技巧、文学老师解析经典名著,既方便学生复习,也能吸引校外观众。但到了评职称时,很多老师心里没底:这些短视频算不算教学成果?会不会只是 “白费功夫”?其实随着 “破五唯” 政策推进,短视频教
现在不少大学老师会在抖音、B 站等平台做课程类短视频,比如化学老师讲实验技巧、文学老师解析经典名著,既方便学生复习,也能吸引校外观众。但到了评职称时,很多老师心里没底:这些短视频算不算教学成果?会不会只是 “白费功夫”?其实随着 “破五唯” 政策推进,短视频教学早已被纳入部分高校的评审范围,关键是要找对认定方法,做好材料准备。
首先明确:短视频教学成果算,但不是所有高校都认,需看学校细则。目前公办本科高校,尤其是重视 “教学创新” 的院校,大多会将短视频教学归为 “数字化教学成果”,和慕课、在线课程同等对待;高职和民办高校更看重 “实用性”,如果短视频能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成绩,认可度会更高。不过也有少数高校暂未明确相关标准,这时就需要主动和人事处沟通,提供 “短视频辅助教学的效果证明”,争取纳入评审业绩。
像课程类抖音账号这类成果,认定核心看 “教学关联性” 和 “实际效果”,不是粉丝多就管用。比如你是大学英语老师,做的 “四六级写作技巧” 系列短视频,若能证明以下两点,评审时更容易被认可:一是 “和教学内容相关”,比如短视频内容对应课程大纲中的知识点,可提供 “课程大纲与短视频主题对照表”;二是 “有实际教学效果”,比如学生观看后作业成绩提升、课堂互动增加,可收集 “学生观看记录截图”“作业成绩对比表”,甚至让学生写简短反馈(需签字确认)。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短视频的 “规范性” 很重要,不能随便拍。评审时老师会关注这些细节:账号主体是不是本人(避免用他人账号 “挂名”)、内容有没有知识产权风险(比如引用素材要标注来源)、有没有学校或院系的官方背书(比如账号简介注明 “XX 大学 XX 专业教师”)。如果短视频获过奖,比如 “高校短视频教学大赛奖项”,那会是加分项,需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盖学校公章;若被教育类媒体报道过,也可附上报道截图,证明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具体到材料准备,要形成 “全链条证据”,避免 “光有账号没证明”。以课程类抖音账号为例,建议准备四类材料:一是 “账号证明”,包括抖音账号主页截图(标注粉丝数、获赞数)、平台开具的 “创作者身份认证”(证明账号归属);二是 “内容关联证明”,挑选 3-5 条代表性短视频,附上 “视频脚本”,说明对应课程的知识点,比如 “《大学物理》中‘力学平衡’知识点讲解”;三是 “教学效果证明”,比如课堂上播放短视频的签到记录、学生课后观看的统计数据(可通过抖音 “创作者数据中心” 导出)、学生提交的 “观看心得”;四是 “附加证明”,如果短视频被用于学校的 “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可提供平台管理员出具的 “使用记录证明”,证明成果已融入正式教学环节。
不同职称等级,对短视频成果的要求也不同。评讲师时,有 1 个粉丝超 1 万的课程类账号,或单条视频播放量超 10 万,再搭配教学效果证明,基本能作为 “辅助成果”;评副教授则需要更显著的效果,比如短视频系列化(至少 20 条,形成完整知识点体系)、被其他高校老师引用借鉴(可提供对方的引用说明);评教授时,短视频需体现 “创新性”,比如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或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如被省级教育部门推荐)。
最后给个实用建议:如果学校暂不认可,可 “曲线救国”。比如将短视频内容整合为 “数字化教学案例”,申报校级或省级 “教学成果奖”,一旦获奖,评职称时会被直接认定为 “重要教学成果”;也可以把短视频制作经验写成教学改革论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从 “实践成果” 转化为 “理论成果”,评审认可度会更高。
总的来说,短视频教学不是 “评职称的额外选项”,而是顺应教学数字化趋势的 “新优势”。只要找对认定标准,做好材料准备,就能让这份付出转化为评审助力,既展现教学创新能力,也体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一举两得。
来源:袁了了的论文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