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长期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斗争的患者,你可能早已习惯了每天一粒“拉唑”——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或是艾司奥美拉唑等等,甚至你能很专业地说出它们的专有名词——质子泵抑制剂(PPI)。
作为一名长期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斗争的患者,你可能早已习惯了每天一粒“拉唑”——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或是艾司奥美拉唑等等,甚至你能很专业地说出它们的专有名词——质子泵抑制剂(PPI)。
"拉唑"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线药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成为众多患者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救命稻草”。
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药效似乎大不如前:胸口灼热、喉咙发紧,甚至咳嗽、声音嘶哑又回来了,夜里又被酸水呛醒。你开始怀疑:是不是"拉唑"失效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
你先别着急,你也别心焦,处理这事儿我们还有招儿!因为你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有临床观察发现,约10%~30%长期服用"拉唑"的患者会出现疗效下降的情况。
为什么"拉唑"会失效?这就要考虑到以下这些原因:
药物的耐受性:长期连续使用可能导致胃壁细胞代偿性增生,部分抵消药物效果。
用药方式不当:一旦病情缓解,很多患者吃药就开始“凭感觉”了:今天忘了就明天补,或者症状一好就停药。不规律的服药会显著降低疗效,而且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加。
生活方式未改善:同样的,从一开始的严格控制到后来的逐渐放纵,高脂饮食、辛辣饮食又摆上餐桌,睡前也要吃两口。
反流物成分发生改变:除了胃酸外,反流物当中还有很多复杂成分(如胆汁和消化酶等)。有研究显示,在服用“拉唑”的患者中,约80%的反流发作为弱酸性或弱碱性。
合并其他疾病:如肥胖、食管裂孔疝(HH)、糖尿病、焦虑抑郁等加重病情。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接下来就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了。
首先别急着换药或加量,要先问问自己:是否规律服药、餐前服用?是否睡前2小时仍在进食或者最近又有太多的高脂、辛辣饮食或甜食饮料?
如果答案是“是”,先尝试生活方式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调整生活方式永远是辅助控制病情、避免药物失效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战胜疾病,而且还能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关键是省钱啊,而且还没有副作用!
如果生活方式没有太大变化,那就需要调整用药方案了。
我们可以改换一种“拉唑”药,如从奥美拉唑换为雷贝拉唑;或是换用钾粒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如伏诺拉生,抑酸作用更强、起效更快;或联合使用促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或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以增强治疗效果。
若调整用药和生活方式后症状仍持续,建议进行胃镜、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等检查,以区分酸性、弱酸性或非酸性反流,判断症状是否与反流相关,评估食管蠕动功能及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排除食管裂孔疝等器质性病变。
总之,“拉唑” 类药物失效并非意味着治疗陷入绝境,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提示需要重新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请记住,有效的胃食管反流病管理=科学生活方式+正确药物治疗+定期医学随访,三者缺一不可!
来源: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