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心映秦岭 半生坚守护光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9:33 1

摘要:他是矢志不渝的秦岭巡线工,30年如一日走在海拔2200米的电力蜀道上;他是坚守坚韧的风雪护电人,用一次次坚守守护秦岭的寒冬;他是处处用心的一线发明家,用问题导向叩开创新之门,从兢兢业业保电巡线的“匠心”坚守,到传技艺、育人才的“匠魂”传承,这个在山里“跑了半辈

他是矢志不渝的秦岭巡线工,30年如一日走在海拔2200米的电力蜀道上;他是坚守坚韧的风雪护电人,用一次次坚守守护秦岭的寒冬;他是处处用心的一线发明家,用问题导向叩开创新之门,从兢兢业业保电巡线的“匠心”坚守,到传技艺、育人才的“匠魂”传承,这个在山里“跑了半辈子”的人,是国网宝鸡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楷模”……

他的最新身份是:2025年大国工匠,他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在秦岭之巅,竖起了电力人的坐标。

踏遍险山练出“火眼金睛”

秦岭山脉层峦叠嶂,输电线路是维系万家灯火与宝成电气化铁路动脉的“电力蜀道”,线路所经之处,既有野猪黑熊出没的密林,也有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雪陡坡,任何一处杆塔、银线的隐患,都可能威胁百万群众用电安全。而周红亮,就是这条“蜀道”上最执着的“巡路人”。

记得一次暴雨后,周红亮为抢修补电横穿漆树林导致过敏,眼睛肿成缝、手无法握杯,还恶化成急性肾积水,住院11天才能下地走路……面对这一切,周红亮不仅没有丝毫畏惧,还用尽一切办法熟悉山路,详细了解设备运行情况、线路通道环境、山区易覆冰区域等。在山林里,他能用眼睛看出别人用望远镜都看不出的线路问题,可以通过敲击铁塔来判断设备的隐患缺陷,还可以在草木茂密的大山里不借助任何导航和地图来去自如。最让人称道的是,只要说出线路塔号,他就能指出具体位置及巡检路线。这些年,在秦岭深山的工作经历,让周红亮练就了“千里眼”“顺风耳”等绝活。

巡线不易,不知哪一年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将每一双巡线“退役”的绝缘鞋,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三十年里存下80多双绝缘鞋。除了足迹,他的巡线笔记同样珍贵。二十多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里面不仅记录着每一基铁塔的编号、位置、村屯地界,更详细记载着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规律、容易覆冰的特殊区段、塔上绝缘子的细微变化、历次发现的隐患点及处理方法。这些笔记,是他用无数个日夜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凝结成的“宝典”,也是后来者的“指路明灯”。

以血为热守护“电力动脉”

秦岭的冬天,气温常年在零下二十摄氏度。大雪封山时积雪能深达腰际,却是电网覆冰高风险期。而每到这个时候,周红亮和同事就会住进深山里的融冰变电站,在深夜最冷时开展融冰操作,持续五小时监控设备。次日天微亮,他又背设备踏雪巡线,查看融冰效果。

2024年1月下旬,受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秦岭山区日均气温降至零下18摄氏度。承担着为宝成铁路和沿线十几万居民生产生活供电的330千伏硖栖Ⅰ线等输电线路覆冰严重,最厚处超过10毫米。为了保障线路安全运行,周红亮没有丝毫犹豫,带领班组成员,顶着漫天风雪,连夜赶赴现场排查覆冰情况。齐腰深的积雪里,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全身力气,汗水浸透棉衣后,又在严寒中冻成硬邦邦的“冰壳”,贴在身上像针扎一样。可他顾不上这些,一边指挥融冰操作,一边盯着线路参数,直到完成除冰作业后,才靠着铁塔缓了口气。

这样的坚守,早已成了他的日常。汶川大地震时,余震不断、山石滚落,他主动请缨,投入到紧张的设备隐患排查中,对一基又一基杆塔进行拉网式排查。每年春节,当万家团圆时,他却在融冰变电站里盯着设备屏幕,27个春节,他没陪家人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看着山里的灯亮着、铁路的火车跑着,我这心里就踏实。”周红亮的话,朴素却动人。

30年来,正是这份“守土有责”的执着,让宝成电气化铁路实现“无人为断电”,秦岭输电线路零冰灾事故,150 多万群众的用电安全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以创新之光照亮后辈路

深夜的创新工作室里,常常能看到周红亮伏案工作的身影。他面前摊着徒弟们画的设计图,红笔在图纸上圈出需要修改的细节,旁边还写着详细的改进建议。

“灯油会尽,心火长明。”2013年,周红亮创新工作室挂牌时,他特意挂起一盏旧马灯。这盏灯,不仅是他巡线岁月的见证,更成了他传承匠心的象征。他不仅要自己当好“巡线人”,更要带出一批能扛事、会创新的“电力尖兵”。

周红亮的创新,从来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巡线工,肩上永远压着二三十斤的“百宝箱”,找工具非常耗时。“为啥不能给工具安个家?”周红亮看着杂乱的背包,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巡线归来的夜晚,他借着油灯拆解旧帆布,用木片比划隔层尺寸,针脚歪斜地缝制出十二个插袋。三个月后,第一代“分区工具包”正式上线了。这个朴素念头成了燎原的火种。

真正让他感受到创新力量的,是2006年的一次雷雨季。那年,线路频跳闸,他进山反复排查分析,发现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是埋在地下的接地线腐蚀老化,导致雷电无法通过接地线引入大地。连夜查资料后,尝试用热缩管把接地线和腐蚀物隔绝开的办法解决问题。之后,他通过烘烤等加热手段,将热缩管固定在接地线外,有效隔绝了腐蚀物,大大降低了接地线的损坏率。这也成了他首项国家专利,也让他坚定了“从实践里找创新”的方向。

随着电网技术升级,周红亮的创新目光也投向了“智能作业”领域。2021年,他发现传统架空地线断股修复需要一个抢修团队登塔作业一整天,不仅效率低,还存在高空坠落风险。“能不能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他牵头成立专项攻关组,带领技术骨干开启为期2年的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7月,架空地线断股修复技术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时尚科技秀》栏目精彩亮相,该成果由八旋翼运载无人机+投送机构+智能机器人三部分组成,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中“无人机高空输电线路定点投送、回收”和“多轴机械臂高压带电作业”两项技术在国内均属首创,该修复系统综合运用了无人机和AI技术,可实现多种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线路的带电修复作业。

在周红亮看来,创新成果始终要“接地气、能落地”。工作期间,他先后研发出了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线路引流小弧垂测量仪、输电线路异物清除机器人等一大批创新工器具。2021年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工作室与国网智联电商有限公司签订“遥控式电动分流器”项目孵化合同。

“工匠”不仅要自己会创新,更要让创新精神传下去。工作室成立之初,周红亮探索构建了一套“人才建档+威客悬赏+星级晋位+定责公示”的创新激励机制,为输电专业每一位职工建立人才档案,全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实现了从“个人作用”到“集体效应”的转变。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累计产出创新成果40余项,其中16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得国家电网公司银奖,“线路除障精灵”登上了央视《我爱发明》等栏目。他个人成为首批陕西省“三秦工匠”、国网公司“国网工匠”。

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在周红亮的示范带动下,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建成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0所,各类创新成果超过280个,专利授权达到近百项,6项QC成果走出国门,“双创”纪录不断刷新,宝鸡供电人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卓越。

如今,秦岭深处的新铁塔正不断“生长”,周红亮仍会背着工具包巡线。雪地里,他的脚印与年轻徒弟的脚印叠在一起,像一串接力的符号。

从“巡线工”到“大国工匠”,周红亮用30年证明:所谓匠心,不过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用双脚丈量责任、用坚守守护光明、用创新传递薪火,而那颗炽热的“红心”,终将在秦岭青山间,点亮更多属于电力人的“光明之路”。

来源:西北信息报

相关推荐